肛管外口皮肤薄,没有毛发和腺体。肛外缘以外,被覆上皮明显增厚,色素沉着重。这是鉴别肛门外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测量肿瘤距离肛门缘的标志。肛管壁的结构由内向外共五层,依次为:皮肤黏膜、黏膜下层、内括约肌、联合纵肌、外括约肌。
距齿线上方约1.5厘米,是直肠柱上端的连线。指诊时,手指渐次向上触及狭小管腔的上缘,即达该线的位置。此线与内括约肌上缘、联合纵肌上端以及肛管直肠肌环上缘的位置基本一致。
齿线或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2厘米,居内括约肌中部或中下1/3交界处的平面上。一般习惯称齿线是内、外胚层的移行地带。齿线以上是直肠,属内胚层;以下是解剖肛管,属外胚层。二者来源不同,故齿线上下的组织结构、血管神经分布以及淋巴回流方向也各有区别。
即肛门白线,距肛缘上方约1厘米。此沟正对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很难用肉眼辨认,能摸到不能看到。括约肌间沟是一个重要临床标志,用手指抵在肛管内壁逐渐向下,可在后外侧摸出此沟。沟的上缘即内括约肌下缘,沟的下缘即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上缘,外括约肌下部多呈前后椭圆形故沟的前后部不易触知。
是指齿线与肛直线之间宽为1.5~2.0厘米的环状区,有人通常称为痔区。由于有12~14个直肠柱纵列于此,故痔区又称柱区。
是指齿线附近宽约15毫米的狭窄地带,代表了原始肛膜破裂的位置。该区内有肛乳头、肛瓣和隐窝腺。
呈三角形小隆起,在直肠柱下端,沿齿线排列2~6个,基底部发红,尖端灰白色,高0.1~0.3厘米,肥大时可达1~2厘米。肛乳头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含有毛细淋巴管,表面覆以皮肤。肛乳头的出现率为13%~47%,多数人缺如。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肛瓣,有6~12个,肛瓣是比较厚的角化上皮,它没有“瓣”的功能。当大便干燥时,肛瓣可受硬便损伤而被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