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黏膜脱垂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乙状结肠下段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本病发生于各年龄阶段,但以儿童、经产妇及老年人多见。
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盆底支持系统的紊乱,如肌群、韧带的松弛或直肠与骶骨的分离,导致直肠失去盆底支持系统强有力的固定而出现滑脱下移。
直肠黏膜部分下移,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下移的直肠黏膜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不完全脱垂,仅是黏膜脱垂。大便时或腹压增加时直肠黏膜壁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厘米。
完全性脱垂,此期是直肠全层脱垂,不合并肛管脱出。
直肠全层脱垂合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脱出。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此病辨证为脱肛,“脾虚气陷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