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盆底支持系统的紊乱,如肌群、韧带的松弛或直肠与骶骨的分离,导致直肠失去盆底支持系统强有力的固定而出现滑脱下移。
直肠黏膜部分下移,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下移的直肠黏膜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不完全脱垂,仅是黏膜脱垂。大便时或腹压增加时直肠黏膜壁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厘米。
完全性脱垂,此期是直肠全层脱垂,不合并肛管脱出。
直肠全层脱垂合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脱出。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此病辨证为脱肛,“脾虚气陷证”。
儿童盆腔组织结构发育不全,直肠的周围组织不能牢固地支持、固定直肠,加之日常儿童腹腔内的压力长期处于增高状态,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频繁腹泻、排便时间过长时,会出现直肠黏膜脱垂现象,随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消失。
成人的黏膜脱垂除日常防治便秘、腹泻外,不完全直肠脱垂多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而完全性直肠脱垂则以综合治疗为主,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的术式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