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确定胸部有无炎症、结核病变、胸水积液、癌症转移等,作为肛肠病治疗的参考依据。
对观察肠梗阻、巨结肠、肠气囊肿、胃肠道穿孔、肾结石、胆结石以及其他腹部疾病的钙化等很有帮助。在不明原因的腹部胀痛时可先行此项检查。
对显示大肠细小疾病如小息肉、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能做出较好的检查。
一般用于不明原因的骶前窦道检查,用以鉴别是否为骶前囊肿或先天性畸胎瘤,根据各自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在MRI问世以前,瘘管造影是诊断肛瘘的标准常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复杂性肛门直肠瘘的检查诊断。瘘管X线造影检查造影剂常选用30%~40%碘化油,或12.5%碘化钠,60%泛影葡胺,亦可用13%稀钡。造影前,在直肠腔内插入金属管以作直肠肛门的标记。用细导尿管或硅胶管从外口缓慢插入瘘管内,直到有阻力为止。在外口处放一金属环以作标记,然后注入40%碘油或其他含碘油造影剂,边注药边观察,满意时摄片。它是一种具有轻度损伤的方法。
众多的研究表明,肛瘘的发生与肠源性细菌感染密切相关。165例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脓液的细菌组成,结果发现34例皮Grace(1982)等分析了肤源细菌性(包括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凝血酶阳性葡萄球菌)脓肿无1例继发肛瘘,而114例肠源细菌性(链球菌属、类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大肠杆菌属及其他革兰阴性厌氧菌)脓肿中,62例(54.4%)形成肛瘘,其余52例中有3例以后形成肛瘘;10例在同一部位再次形成脓肿,其中5例继发肛瘘。以上说明肠源性脓肿形成肛瘘的可能性较大。
肛瘘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肛窦、肛腺感染→炎症扩散,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排脓,肛瘘。约95%的肛瘘起源于肛窦感染,即肛窦炎。肛窦的解剖特点是底部向下,向上开口于直肠盲袋。直肠内的粪便和异物容易积存于其中,因而阻塞肛门窦口,导致肛腺分泌的黏液排出不畅,此时细菌入侵、繁殖,引起肛窦感染。肛窦和肛瓣受到感染而容易产生炎症刺激,使大便次数增多,感染就不容易控制,故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肛窦与肛瓣的炎症常刺激肛门括约肌,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使肛门局部缺血,这又影响了炎症的吸收、消散。
内口即感染源的起始部位,又称为原发性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及肛门直肠环上下缘,但也可在直肠或肛管的任何部位。位于肛管直肠环上缘内口的肛瘘,在数量上仅属少数,但治疗上颇为棘手。内口一般只有一个,也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者,但较少见。治愈肛瘘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