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诊断往往是基于临床对患者病史的询问以及对臀沟部所做检查而做出的,慢性或复发者尤其如此。为了更准确地诊断,有必要进一步做MRI、CT、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
临床特点为骶尾部反复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
后天学说认为,因为骶尾部呈漏斗状,背部脱落的毛发沿脊梁下落到骶尾部时陷于此漏斗内,因为臀大肌的力量,毛发被拉卷进皮下。
先天性学说认为藏毛窦是先天性上皮的残留或先天性皮肤凹陷所致,藏毛窦里的毛发被解释为内陷的上皮存在毛囊的缘故。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尾部皮肉之间残留异物或兼有邪毒侵袭,导致局部气血凝滞,蕴蒸化脓,溃破成漏。
骶尾部藏毛窦(pilonidal sinus)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本病首先由Anderson于1847年报告,1880年由Hodges 命名为 pilonidal sinus(毛囊瘘),也有称本病为毛囊囊胞、骶尾窦的。
目前针对肛门失禁的预防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肛门手术或分娩时要注意对肛门括约肌、盆底肌的保护以及肛管感受器的保护,减少手术损伤;另一方面,积极对肛门手术后患者及产后妇女进行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应教育绝经前妇女开始早期的生理康复和常规家庭训练,以预防大便失禁的发生。
肛门失禁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针对病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