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丁义山肛肠医院!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08:00-20:00
025-86181999
关于我们
医院荣誉
医疗设备
就诊环境
女性中心
服务热线:025-8618 1999
痔疮疾病
肛门损伤
肛周疾病
肠道疾病
胃部疾病
在线咨询
7月16日,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为其设立的肛肠疑难病孔令玉教授名医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每周二上午坐诊,为南京及南京周边患者传递健康福音。
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联合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火炬村社区、江宁区茶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同举办了一场以“义诊进社区,健康伴你行”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去了夏日的清凉与健康关怀。
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秦淮院区、江宁院区)5月份专家出诊信息
为了迎接第113届国际护士节,秉承先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彰显新时代护理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2024年5月11日晚,以“ 发展护士队伍, 优化护理服务 ”为主题,南京妙手医院管理集团南京片区举办了5·12国际护士节表彰暨庆祝大会
2024年6月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专家出诊信息
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非遗专家“春字门”内科传承人殷鸿教授于6月21日在我院亲诊
全国发病率排前六位的癌症谱,有五位是消化道肿瘤。面对肠胃疾病高发,他发明了一种手法,能在清醒状态下不打麻药,舒适的完成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早癌的金标准。但是大部分人对胃肠镜检查还是避之不及。原因无他,普通的胃肠镜检查要多数人感觉非常不舒服。
近年来,老干部工作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行干部荣誉退休制度,切实增强退休干部的荣誉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老干部工作部署要求,将医院文化建设与退休干部荣退制度深入结合,为退休干部在临退休前开展一次有纪念意义的温馨纪念活动,即一场感恩话别的欢送仪式。
新冠疫情的责任
三月,春暖花开,暖意融融。患者孟龙先生和家属带着锦旗和鲜花来到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对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温馨的服务表示感谢。
最近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为广大患者谋取福利,胃镜、肠镜、肛门镜、碳十四等检查项目统统巨大优惠。如果您有消化道不舒服的症状,可以致电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进行咨询预约哦!
外伤
便秘
毛囊瘘在白人中较多,在日本冲绳县的人群中较多,因此本病与多毛症(trichauxis)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认为骶尾部的凹陷和存在的毛发是发生毛囊瘘的慢性感染源。
冷冻外科由美国一位皮肤科专家 Wright于1896 年开始用于临床。
因组织内含有 97%的水、蛋白质和脂肪,冷冻可使细胞内液迅速冻结,细胞膜破坏,因离子改变,蛋白变性,然后液化,引起组织破坏,故冷冻可直接导致痔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冷冻疗法的作用机制是使用液氮能使温度下降至 -196℃,组织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发生组织坏死、脱落,达到袪除病理性组织结构的目的。
微波技术是一项新电子技术,具有电磁波的特征。
凝固疗法
烧灼疗法与凝固疗法
温热疗法
通过微波作用使肛垫内组织形成内热效应,引起痔区无菌性炎症反应,使得血管变形狭窄
微波疗法是一种利用高频高压电磁波或超高频或特高频电磁波治疗疾病的一种高频电疗法
肛管直肠病变与结肠病变
有关便秘的分类标准相当多,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分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
内括约肌失迟缓症
会阴下降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直肠内套叠
直肠前突
慢传输型便秘的具体病因、发病机制仍未阐明
慢传输型便秘是指结肠的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引起的便秘
内服药与外用药
直肠尿道瘘,即直肠和尿道之间有一瘘道相通。
肛门是人体消化道末端的开口部分,亦是肛管的外口,位于尾骨尖前下方4cm处。
直肠粘膜下脓肿病人有周身不适、疲倦、发热,有明显的直肠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下坠感和便意感。
该脓肿发病隐匿,病人常在脓肿破裂后,有分泌物自直肠内排出时才有感觉
其病因和症状与骨盆直肠脓肿相似。
该脓肿显然少见,但不可轻视。
坐骨直肠窝脓肿又称坐骨肛管窝脓肿,也较常见。
此脓肿最常见,多肉肛腺感染经括约肌皮下部或直接向外扩散而形成。
可以说,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的续发病或后遗症。
肛门失禁是粪便、液体或气体从肛门泄漏的病变。
肛窦炎在急性炎症吋,肛门内有刺痛或灼热及下坠感,排便时因粪便刺激疼痛加剧
在肛周脓肿急性形成期,患者的疼痛剧烈,有时有发热、疼痛等症状。
刚分娩后做痔手术,对局部、全身或者妇科都无影响
纤维结肠镜虽然不能直接对便秘作出诊断,但其重要的价值在于排除大肠器质性疾病
绝大多数肛周脓肿的感染起源于肛隐窝,先在内、外括约肌间形成脓肿
根据内痔脱出的程度,将痔分为四个阶段
内外痔核的主要症状有四个,即内痔所致的出血、外痔所致的肿胀和疼痛、内外痔核合并时的脱出。
肛门直肠测压
结肠造影
腹部立位X线平片
腹部膨隆,可见肠型;直肠指诊肛门紧缩感,手指拔出后有大量粪便和气体排出。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临床表现
出口型便秘
充溢性便失禁
疾病、药物继发性便秘
糖尿病性肠病
主要依靠仔细询问病史,选择性辅助检查,排除疾病或药物继发性便秘
根据现代痔的概念,痔的治疗原则是治疗痔的症状而不是根治痔本身,因此“见痔就治”很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需要加以纠正。
糖尿病患者预防便秘的要点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症。
心脑血管病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动脉硬化等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休养的患者预防
孕妇由于活动较少,胎儿挤压肠道影响肠蠕动等原因使粪便不能正常运行,容易发生便秘。
婴幼儿进食少,更不会吃粗纤维食物,加之饮水少,出汗多,人工喂养者因牛乳、羊乳的蛋白质比例为多,难消化,造成残渣在肠内停留时间加长,水分吸收,粪便较硬。
老年人预防便秘的要点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耐受一些饮食也有限,加之牙齿多不健全,咀嚼功能下降,进食量少,进食粗纤维也不方便,进食生冷水果消化不良
共五种辅助检查方法
左下腹可触及增粗的肠管,肛门指诊直肠内较多干硬粪块或糊状软便。
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或不畅,排便周期延长
患者有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在排便时需过度用力
患者常有便意或便意淡漠,在企图排便时往往做多次长时间的努力,粪便仍潴留在直肠内而不能顺利排出;粪便在排出时多呈干燥的球状。
低位
中位能见
高位
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及会阴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需用手在肛门周围按压
直肠排空障碍型便秘即出口梗阻型便秘,在临床中该型顽固性便秘较为常见。
本病一般先采用非手术疗法,但不主张采用泻药和灌肠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一般以慢性便秘为适应证,采用和肠通便为主的治法
针灸疗法
结肠水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结肠排毒水疗法是一种结肠内的水力运动,所用的水压每平方英寸1.5磅以下
结肠水疗法,又名结肠排毒水疗法
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全国知名品牌专科医院,医院始建于1999年,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痔科医术”第九代传人丁义山教授创办。
内口多位于齿状线上的肛窦处,肌间瘘(隅越II型)、坐骨肛门窝瘘(隅越III型)、骨盆直肠窝瘘(隅越IV型)内口多位于肛门后方,也有在侧方和前方者。根据外口的位置可以大致推测内口的方向,但未必都准确。内口表现为在齿状线部与瘘管相连的小硬结,可以在指诊时扪及,在肛门镜检查时可见到该处呈小的凹陷,用隐窝钩探查可以明确定位。
肛瘘切开开放术式后也有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内口部未切开或切除不干净(残存原发瘘管的上皮)。保留括约肌术式剜除内口处瘘管时,有时同样也会导致部分瘘管残留。主是因为从外而开始剥离的瘘管在中途断裂。因而剥离瘘管时要小心,技术要熟练。
当内口周围的组织有硬结、炎症、缺损时,切除内口后,常形成较大的切除孔,或者因组织不够柔软,术后该处切除孔不能闭合,创面愈合迟缓,可导致复发。
细菌从内口经原发瘘管侵入到内、外括约肌间形成原发脓肿,再由此上下蔓延形成继发性瘘管。因而发现和彻底处理原发脓肿和原发瘘管是根治肛瘘的第二个重要条件。原发脓肿处理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原发脓肿处理不当是肛瘘最常见的复发原因,所以必须合理而彻底地处理好原发脓肿。
予以切除或充分搔刮后开放,做成引流创面引流。山本尝试了仅切除内口、残存原发脓肿的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高。
除了皮下瘘(IL)以外,大部分肛瘘都起源于括约肌间,手术中处理瘘管时会涉及括约肌的处理问题。随意切断括约肌是造成肛门失禁的原因,但忌讳括约肌的切断,也会导致肛瘘不能根治,创面愈合延迟。
括约肌不允许切开的范围是:①内括约肌的全长;②外括约肌浅部3处以上;③外括约肌深部(除了肛门后方);④肛提肌(所有地方)。
肛提肌位于肛门最深部,具有从后向前上方持续、有力地闭锁肛门的作用。在括约肌当中与肛门失禁的关系最为密切。
理论上,内口至原发脓肿间的部分是与肛瘘发生相关的基本病灶,在彻底将其处理后就能防止肛瘘的复发,其外方的继发性瘘管即使残留,也能逐渐闭合消失。但实际情况是,有时因继发瘘管或末梢瘘管处理不彻底会导致肛瘘的复发或部分复发。因此,当继发瘘管复杂、大、深、内容物污浊、周围组织的炎症浸润严重时,必须彻底地切除继发瘘管。如果为复杂瘘管可只切除或切开其基本的部分,将切除或切开的创面开放引流,创面太大时则予以部分缝合。
肛管内的创面常为大便、黏液、渗出液污染,因周围括约肌的作用肛管常呈闭合状态。创面引流不畅,会影响创面的愈合。为此,需要将肛内创面向外延长,以利上述创面内的污物流出到肛门外。
低位肌间瘘(IIL)如瘘管在肛外延伸较长,只要切开瘘管,引流创面的长度就够了。
肛门节制功能不仅与括约肌有关,也与肛管内的软组织密切相关。如肛管内面的软组织缺损,有时不管括约肌保留的如何好,也会导致肛门失禁。特别是女性,因为前方的括约肌薄弱,容易因切开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所以手术中要尽可能地多保留一些肛管内的软组织。
瘘管越深,术后复发率也随之增加。由此可知,瘘管越深,也就越难治。因为瘘管越深,瘘管就越大、越复杂、越难彻底处理,引流越难奏效。原发瘘管越向深的方向发展,就越难彻底切除,瘘管周围的硬结、炎症等变化也较为显著。同时原发脓肿又深又大,炎症严重,与周围组织粘连重,因而难以显露,难以得到彻底处理。
复杂性肛瘘可分为四种情况:①一种类型的肛瘘有分支,走向复杂。②几种类型的肛瘘并存而共有1个内口。③在其他部位有肛瘘存在。④肛瘘的范围较广。
在肛瘘反复发作、病程长、已做过多次手术、位置深在等情况下,肛瘘的各部分包括内口、原发脓肿、继发性瘘管的瘢痕化都很严重。此时,如做切除,创面增大,内口难以闭合,是其难点所在。加上组织不够柔软,切除内口至原发脓肿部后缺损孔较大,导致肛门上皮或括约肌的缺损。术中的对策是,在切除病变部时尽可能防止组织的损伤以减少缺损,并用取自周围的肌肉瓣转移充填。
肛瘘常常合并内外痔核、肛乳头肥大、肛裂等疾病,有时病变较大并出现症状。按目前的技术,可以在肛瘘手术时同时根治这些疾病。如残留这些合并病变的话,可能影响术后的恢复,甚至导致复发。因此,对大的伴随病变要行一期根治术,个别情况下也有行二期手术的。
肛周脓肿和肛瘘有时为全身性疾病的并发症。全身性疾病以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为代表。
直肠穿孔主要发生于高位肌间瘘(IIH)和骨盆直肠窝瘘(IV)时。对于IH型瘘,只要彻底处理内口和原发脓肿的部分,其余的病变(如末梢瘘管或穿孔部)即使不做处理也能使其获愈,无须特地采取控制排便和中心静脉营养等措施。
病史达10年或20年以上的、长期不做治疗的肛瘘,有时会发生癌变,尤其是在III型、IV型的深部肛瘘。肛瘘癌变的表现为:长期存在的深部复杂肛瘘,有胶体样的分泌物从外口或者内口中流出,术中在瘘管内有胶体样物潴留。遇到这种病例时,术中切开瘘管后,要取几处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如为恶性,就施行Miles术。如为发展不很快的浸润性进展癌,则多伴有疼痛。
肛瘘的复发表现为术后2个月以后仍然有脓液从引流创面即原来的外口和原发脓肿部流出。复发的形式表现为发炎然后形成脓肿,最后形成肛瘘。在内口至原发脓肿的病灶已完全去除的情况下,引流不通畅时也会导致肛瘘的复发。
消化道的运动常伴有压力的变化。测压是对消化道正常或异常运动的压力变化进行探测和记录,并通过图形识别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
有人认为应该在自然状态下测压,即测压前无需肠道准备,但是为保证测出的结果具有可重复性,需要统一一些测压条件,直肠内存在不同量的大便会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尤其是影响直肠的感受阈和最大耐受容量,故检查前还是应该行灌肠处理。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是通过压力感受器将直肠或肛管腔内的压力信号经过压力传感器转变成电信号,经过信号放大装置后,经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显示和分析。测压仪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压力感受器(测压探头)、压力传感器(换能装置)和记录装置。
按感受压力的器件不同分为充气式导管、充液式导管、微传感器导管三类。充气式导管: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会影响压力的准确传导,现已不用该方法测量。
导管的顶端与闭合式导管相似,有一个直肠球囊用于直肠感觉、直肠腔内压力和直肠顺应性测定。导管是由柔软的塑料制成,在直肠球囊近侧的导管侧壁上有在同一平面呈放射状分布或由导管近端至远端按一定角度螺旋状分布的管壁开孔,开孔的数量一般在2~8个。
是一种能敏捷感受外界压力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易测(一般为电信号)装置。
结合探头导管数,一般采用多通道生理记录仪。也可将输入计算机,对信号进行自动分析、记录并打印结果。
润滑油、4cmx4cm纱布、手套、60ml或100ml注射器治疗方巾、三通阀、便盆。
这种方法将水囊或气囊置于肛门或直肠内,并且通过细导管将水囊或气囊与转换器连接起来。将这种装置放入直肠内,里面的气囊被肛门内括约肌包绕,而外面较小的气囊被肛门外括约肌的表层纤维所环绕。向气囊内充气(激发RAIR),导管会自动入位。随后,就可以测量平均静息压和收缩压,证实RAIR的存在,评价直肠的敏感性和顺应性。
是由Arndorfer及其同事创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压力测定方法。
非灌注转换器导管常包含三个或更多的压力管道。虽然不及灌注导管用途多样,但是导管的位置不受体位的影响,这样可以在患者坐位时(最适合生理状态下)进行记录。此外,在患者活动时这些导管也可以同时记录动态信息。
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臀部垫吸水性尿布垫,将测压导管润滑后插入肛管约6cm。
肛管静息压、括约肌功能长度(肛管高压带区)、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模拟排便迟缓反射、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直肠肛管抑制反射、肛管舒张压、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和直肠顺应性等。
肛管静息压(anal spHincter resting pressure,ASRP):为受检者在安静侧卧状态下测得的肛缘上1~2cm肛管压力的最大值。
肛管高压带(high pressure zone,HPZ):将测压导管插入肛门10cm,然后将导管匀速拖出(1cm/s),记录仪将描记一条山峰样曲线,然后嘱患者模拟排便、收缩动作,并测量这两种情况下肛管功能长度。
肛管最大收缩压(maximal squeeze pressure,MSP):受检者用力收缩肛门时测得的最大肛管压力,主要由肛管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收缩产生,是维持肛门自制功能,尤其是应激状态下肛门自制的主要因素。
排便弛缓反射(relaxation reflex,RR):嘱受检者模拟排便动作,随着直肠压升高,肛管压明显下降,形成有效压力梯度。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属横纹肌,在模拟排便时能随意弛缓,从而使肛管压力下降。
直肠肛管收缩反射(rectalanal constract reflex,RACR):向直肠内快速注气,肛管压力突然升高,持续1~2s后下降。这是外括约肌对直肠扩张刺激的应答性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括约肌的自制功能。
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ectalanal inhibitory reflex,RAIR):扩张直肠时,肛管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肛管压力曲线自静息压水平迅速下降,持续一段时间后压力缓慢回升至静息压水平。诱发这一抑制反射的最小注气量为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容量,通常与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相近,正常人在10~30ml。目前多认为该反射的“中枢”部分是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
以恒定速度向直肠气囊内注入空气,检查受检者对直肠在不同程度充盈时的感觉阈值,其中包括直肠初始阈值、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
探针检查不仅能够帮助医者确定内口的准确或大致位置,同时对帮助判断瘘管的走向、长短、深浅、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均有重要意义。探针检查多与肛门直肠指检合用,术中若探针进入受阻,可能是方向不对,可调试后再进入。动作应尽可能轻柔,切忌强行探查,以尽量避免造成人为假道或人工内口。
探针可分为棒状探针和有槽探针两大类。棒状探针的两端有的呈球状,有的为圆形,有的则一端略粗,有的探针体上镌有刻度,其制作材料有银质、铜质和合金等不同。棒状探针既可用于检查,也可用于治疗。有槽探针一般为直形,也有镰形者,两种多用于治疗。南京市中医院、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临床使用的是棒状银质探针。
肛道,触于内口探针检查时,将戴有指套的示指蘸润滑油伸Y处,一般用粗细合适的探针,将其弯成一定的弧度,从瘘外口伸人瘗管,缓慢探入,多数探针可在齿线处的内口穿出。
由于检查时的要求不同,临床上常用的肛门镜有筒式、喇叭式、二叶式或三叶式数种,还有自带光源的肛门镜。
一般采取膝胸位,但对年老或下肢活动不便者则采用左侧卧位。
用肛门镜检查时应先做直肠指诊,了解肛管、直肠是否正常,便于肛门镜插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检查者将手指轻轻退出肛门外,观察指套上有无血迹、黏液、脓液等,然后按下列步骤行肛门镜检查。
无外口的内盲瘘;瘘管壁到达内口时模糊不清;内口与管道成角,不能直接找到内口;内口附近有坏死腔,从外口找内口的途径终止;早期脓肿脓液从隐窝处流出者;肛裂感染后形成的皮下盲瘘;梳状结;探查感染的隐窝。
以二叶式肛镜扩开肛门,先取钩短者(约0.5cm)钩探所窥见的明显病变区,再沿齿线慢慢检查。如遇内口则一钩即入,必要时可取钩长者(约1cm)予以鉴别。如为隐窝,仅可钩入一定长度;如为内口,常可顺利吞没全钩,且钩得的方向与肛外触得的瘘管方向一致。低位肛瘘再以探针自外口插入,二者相遇时即有碰触之感。
将染色剂从肛瘘外口注入瘘管,以使瘘管管壁着色,显示内口位置,确定瘘管范围、走行、形态和数量。临床上常用的染色剂为2%的亚甲蓝、2%的亚甲蓝与1%过氧化氢混合液、甲紫药液等。具体检查方法如下:①纱卷填塞:取肛镜涂润滑剂插入肛道,抽取镜芯,再把卷好的纱卷放入肛内,或用二叶肛镜扩开肛门,将纱卷放入,然后取出肛镜,使纱卷留于肛内。
还有人主张在瘘管冲洗干净后将牙科用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粉末和液体按1:1比例混合成药液注入瘘管内,一般常温下3~5分钟后药液变硬,可以摸到或看到,便于手术时寻找、清除瘘管和内口。
对复杂性肛瘘反复多次手术者,病因不明,瘘管走行分支或内口位置不清者,可疑为骶前囊肿、畸胎瘤、骨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骨盆性骨髓炎等并发的肛瘘,可做X线检查。
可以确定胸部有无炎症、结核病变、胸水积液、癌症转移等,作为肛肠病治疗的参考依据。
对观察肠梗阻、巨结肠、肠气囊肿、胃肠道穿孔、肾结石、胆结石以及其他腹部疾病的钙化等很有帮助。在不明原因的腹部胀痛时可先行此项检查。
对显示大肠细小疾病如小息肉、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能做出较好的检查。
一般用于不明原因的骶前窦道检查,用以鉴别是否为骶前囊肿或先天性畸胎瘤,根据各自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在MRI问世以前,瘘管造影是诊断肛瘘的标准常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复杂性肛门直肠瘘的检查诊断。瘘管X线造影检查造影剂常选用30%~40%碘化油,或12.5%碘化钠,60%泛影葡胺,亦可用13%稀钡。造影前,在直肠腔内插入金属管以作直肠肛门的标记。用细导尿管或硅胶管从外口缓慢插入瘘管内,直到有阻力为止。在外口处放一金属环以作标记,然后注入40%碘油或其他含碘油造影剂,边注药边观察,满意时摄片。它是一种具有轻度损伤的方法。
肛瘘的外口在肛门周围或臀部的任何部位,它是皮肤上的小凹陷或是小隆起,中央有过度生长的肉芽外翻,外口周围皮肤常因受到刺激有颜色改变和脱皮。病期长、瘢痕大的管道,在肛门周围及臀部皮下可触及索条状改变,有的则不清楚。
如脓汁稠厚而多,表明有急性炎症;血性分泌物,表明脓肿破溃不久。脓水清稀或呈米泔水样分泌物,伴有瘘口凹陷,可能有结核杆菌感染;脓液色黄而臭,多属大肠杆菌感染;混有绿色脓汁,表示有绿脓杆菌混合感染;分泌物黏白如胶冻样,或呈咖啡样血性分泌物,可能有恶性改变。
新生瘘管,外口常无增生结节;时间久后外口可有肉芽组织的突起,或纤维化的结节;一般炎症性外口有结节形成,结核性瘘口出现不规则的凹陷。
复杂性肛瘘尤其是结核性者,外口周围常有褐色圆晕。如管道区皮肤呈现弥漫的暗褐色,或变化的皮色间有正常皮色,具有明显或暗淡的褐色圆晕时,其皮下常有空腔,腔隙可为单个或几个,呈蜂窝样。
触诊对肛瘘的诊断至关重要,肛瘘的走行、深浅、内口的部位以及管道与括约肌的关系均靠指诊获得。根据局部视诊的发现进行触摸,注意局部组织有无不对称的热度增高。若局部温度上升,表示深部有炎症的存在。
从外口开始向肛缘检查,轻摸可触到明显条索状瘘管,说明瘘管较浅;重压才能感到条索状物或不甚明显,表明瘘管较深。如瘘管走向弯曲,内外口不在对应部位,是弯曲瘘;索条较直,内外口在相对部位,为直瘘。
将示指循瘘管走向伸入肛门触摸内口,如在齿线触到硬结或凹陷,应疑是内口。初步确定内口后,再从内口向直肠黏膜触摸,按压管道观察是否有脓液从外口流出。如直肠壁附近有分支瘘管,应检查其长短和部位。肛门触诊还应检查括约肌的松弛及功能并注意内口与肛管括约肌的关系。
即一手示指伸入直肠,另一手四指置于下腹部或阴道,亦可用一手拇示指进行双合诊。此法对于确定瘘管走形及与括约肌、内口的关系有一定的优势,并可提高深部管道的诊出率。
众多的研究表明,肛瘘的发生与肠源性细菌感染密切相关。165例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脓液的细菌组成,结果发现34例皮Grace(1982)等分析了肤源细菌性(包括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凝血酶阳性葡萄球菌)脓肿无1例继发肛瘘,而114例肠源细菌性(链球菌属、类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大肠杆菌属及其他革兰阴性厌氧菌)脓肿中,62例(54.4%)形成肛瘘,其余52例中有3例以后形成肛瘘;10例在同一部位再次形成脓肿,其中5例继发肛瘘。以上说明肠源性脓肿形成肛瘘的可能性较大。
肛瘘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肛窦、肛腺感染→炎症扩散,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排脓,肛瘘。约95%的肛瘘起源于肛窦感染,即肛窦炎。肛窦的解剖特点是底部向下,向上开口于直肠盲袋。直肠内的粪便和异物容易积存于其中,因而阻塞肛门窦口,导致肛腺分泌的黏液排出不畅,此时细菌入侵、繁殖,引起肛窦感染。肛窦和肛瓣受到感染而容易产生炎症刺激,使大便次数增多,感染就不容易控制,故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肛窦与肛瓣的炎症常刺激肛门括约肌,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使肛门局部缺血,这又影响了炎症的吸收、消散。
内口即感染源的起始部位,又称为原发性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及肛门直肠环上下缘,但也可在直肠或肛管的任何部位。位于肛管直肠环上缘内口的肛瘘,在数量上仅属少数,但治疗上颇为棘手。内口一般只有一个,也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者,但较少见。治愈肛瘘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内口。
瘘管有直有弯、有长有短,Nesselrod认为这与会阴部淋巴回流有关。如肛门后方的感染肛窦形成的瘘管,因感染沿淋巴循肛缘弯向前方较长,故瘘管多弯曲;若肛门前方所形成的瘘管多在前方,较短而直。短的仅1~2cm,长的10cm以上,可到臀部的外侧。肛瘘内口如引流通畅,可呈盲管。肛瘘的瘘管有主管及支管之分。
即原发性内口、继发性外口之间的主要管道。其形态、口径、走行的角度各有不同。临床上常根据其走行部位(如位于皮下或括约肌间隙等)作为临床肛瘘分型的重要指标。肛管前方肛腺感染所形成的瘘道通常在肛门前方的同侧,管道短浅且直;肛门后方的肛腺感染形成的瘘道,管道多弯向前方,较长,或浅或深。
多因主管引流不畅,或外口闭合,再次形成脓肿时脓液向周围其他部位扩散,穿透皮肤和黏膜形成空腔和盲管。如屡次复发,可形成多个支管或盲管。它的存在提示肛瘘始属单纯性,但因主管弯曲,腔内感染物质引流不畅、阻塞、重新感染,形成新的支管,使肛瘘复杂化。多个支管潜行汇合成一主管,开口于皮肤,增加手术难度,这亦是为何瘘管需多次手术却难以根治的因素之一。
瘘管腔内为感染性分泌物(即脓液、坏死组织、血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质等)。瘘管壁主要是增生的纤维组织,管内壁为非特异性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外部包绕着大量的纤维组织。
外口系肛周脓肿后遗所致,是瘘管通向肛周皮肤的开口,多位于肛管周围皮肤。它距肛缘的距离、数目、形态及大小等情况有差异。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5:1)。
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因此,一般有肛管直肠周围感染或脓肿病史。初期症状由引起脓肿的原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但多数都存在怕冷发热,肛门周围发红、肿胀、跳痛,食欲差,大便秘结,坐卧不宁等。
不断排出脓血性分泌物是肛瘘最常见的症状。排出脓性分泌物的多少是根据瘘管形成的时间、瘘管的长短以及内口大小不同而异。
若瘘管引流通畅,肛瘘平时一般不疼痛,仅感觉在外口部位发胀不适,行走时加重。如脓液存积于管腔内引流不畅时,则局部胀痛,并有明显压痛,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上述症状的反复发作是瘘管的临床特点。若内口较大,粪便进入瘘管,则有疼痛,排便时疼痛加重。单口内瘘常见直肠下部和肛门部灼热不适,排便时感觉疼痛。
肛缘索条状硬块,常为患者的主诉之一。炎症急性发作时,外口若封闭,引流不畅则肿块增大。
由于肛瘘外口长时间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门部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出现皮肤丘疹,或表皮脱落,长期刺激可致皮肤增厚呈苔藓样变。
部分复杂性肛瘘,包括马蹄形肛瘘,因慢性炎症刺激引起肛管直肠环纤维化,或瘘管围绕肛管形成半环状或环状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肛门括约肌舒缩而排便不畅。
肛瘘一般无全身性症状。复杂而病程较长的肛瘘,常伴有排便困难、贫血、身体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状;继发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性感染症状。如为结核性肛瘘,可有低热、盗汗等症状。如为炎症性肠病引起的肛瘘,可伴发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如《河间六书》记载:“盖以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李核,甚至乃变而为瘘也”。元代朱震亨《脉因证治》中说:“因虫就燥也。乃木乘火势而侮燥金,归于大肠为病,皆风、热、燥、湿为之也。盖肠风、痔漏总辞也······是风、燥、湿、热四气而合。”李东垣曰:“饱食、用力、房劳,脾胃湿热之气下迫·····赘于肛门而成痔。盖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故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总结前人所论,得出“痔漏总为湿热风燥四气所成”之结论,即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发病因素有风、热、燥、湿。
正常的劳动和休息有助于气血疏通,增强体力,不会致病,只有在过劳、过逸的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饮食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都会发生疾病。过饥则由摄食不足而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则亏损而为病。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偏高,这种现象已极少存在。但因其他疾病而致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气血不足的病证,可导致腹泻、脱肛、痔疮等肛肠疾病的发生,临床上还屡见不鲜。
饮食要适当调配,才能起到全面营养人体的作用。若任其偏嗜,则易引起部分营养物质缺乏或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发生疾病。如过食生冷,则易损伤脾阳,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证;若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痰浊内生,气血壅滞,常可发生痔疮下血、肛痈等病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丁”。若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辣椒,或嗜酒无度,易产生便秘、:“膏粱之变,足生大肛门疼痛。
先天发育不全、气血虚弱之患儿,常可发生腹泻、脱肛。另外,痔疾可能还与遗传因素有关。《疮疡经验全书》说:“人生素不能饮酒也患痔者,脏虚故也。也有父子相传者。”即指出痔疾可能还与脏腑本虚(先天不足)和遗传因素有关。
后天失调因素所致的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血瘀均可产生肛肠疾病。
《诸病源候论》有云:痔久不瘥,变为瘘也。又如《疡科选粹》:痔疮绵延不愈湿热痰久,乃穿肠透穴,败坏肌肉,销损骨髓,而为之漏焉。
由肛痈发展《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漏,大多由肛门痈发展而来。患部破溃,流脓血,黄水,日久患部形成孔窍,转而结成瘘管,不易痊愈。” 以上病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合并致病,或互为因果,使病情复杂化,因此,审证求因时要全面分析。
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的开口又向上呈漏斗状,发生腹泻时,粪便擦伤肛瓣也可引起肛窦炎,肛腺继发感染,特别是肛腺囊肿更易因阻塞而感染。
中央间隙感染(central space infection):中央间隙感染学说认为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的第一阶段是在中央间隙先形成脓肿,然后沿纤维隔蔓延,向下至皮下间隙形成皮下脓肿,向内形成瘘管入肛管,向外至坐骨直肠窝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向上经括约肌间隙形成括约肌间脓肿,再沿此间隙向上可达骨盆直肠间隙,形成骨盆直肠脓肿。
机械性损伤,如枪弹贯通伤、刀伤、骑跨伤、坠落贯通伤等;II.肠道异物损伤,如异物吞入嵌顿入肠壁及肛管所致的局部感染、肛门镜检查等;III.食物刺激,摄入大量刺激性食物而损伤肠壁等。
I.痔结扎术;II.肛裂切缝术;III.激光或冷冻术;IV.痔核冷冻术;V.各种吻合口炎症感染,如直肠癌、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形成吻合口瘘;VI.会阴部的手术,例如内痔注射过深或手术后感染,产后会阴缝合后感染,前列腺、尿道手术后感染等,均可波及肛门直肠引起脓肿及瘘,肛管疾病手术后可能形成慢性感染灶,在内括约肌切断或闭合性痔手术后可能形成肛瘘。
肛裂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反复发生感染的肛裂可以合并皮下瘘,但是肛裂合并的肛瘘一般位于前后正中,不涉及肌肉,比较表浅,容易处理;II.痔一般不会继发肛瘘,但是血栓性痔溃烂感染后可形成皮下或黏膜下瘘管。
肛门周围皮肤的疾患,如化脓性汗腺炎、毛囊炎、皮脂腺囊肿合并感染等,均可引起肛瘘。
如骶骨结核、骨髓炎、骶前囊肿感染切开排脓或破溃后后形成肛瘘。
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因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常由血行感染形成肛瘘。
典型的克罗恩病的肛周表现包括复发性肛周脓肿肛瘘、皮肤增生突起、肛管溃疡及狭窄。肛瘘常开口于肛周的皮肤,多有数个高位盲瘘和在肛管直肠环以上的瘘管。克罗恩病肛瘘在克罗恩病直肠侵犯中较为常见;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可以并发肛门周围疾病,如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等。
如特殊感染(梅毒、艾滋病等)、结核杆菌感染、放射菌感染、直肠癌、多发性直肠息肉、淋巴肉芽肿等感染引起的肛瘘。
肛瘘的发生与肛腺的先天性发育有关,即先天性因素是肛痰发生的诱因。先天性肛瘘可能继发于胚胎的残余组织,在出生后就可以有临床表现,甚至流出脑脊液。
临床上发现小儿肛瘘的发病特点
Takatsuki提出,雄激素分泌过量可能与男性好发肛瘘有关。据临床资料统计,肛瘘以青壮年(20~40岁)最多,儿童及老年人极少。新生儿肛瘘多在1岁以前发病,主要原因是与新生儿母体雄性激素和新生儿副肾雄激素较强有关。
排便是一种反射性运动。当粪便进入直肠时,粪便对直肠的充盈间接地刺激了耻骨直肠肌肉内牵张感受器,其冲动沿着骶神经或是盆神经、腹下神经的传入纤维传至排便中枢,位于骶髓中的排便中枢发出冲动沿盆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松弛,肛直角伸直,肛管直肠呈漏斗状使粪便排出体外。
排便的节制机制是指延缓排便、鉴别排出物性状以及保持在睡眠状态下控制排便的综合能力。
贮存节制又称为结肠节制,主要是指结肠和乙状结肠有适应性反应,延缓肠内容物的通过,调节肠腔内压力,参与排便的节制能力。
直肠肛管壁内感觉神经末梢主要位于齿状线以上10~15mm至肛缘皮肤,主要包括感受痛觉的游离神经末梢、感受触觉的Messner小体、感受冷觉的Krause终球、感受压觉和张力觉的Pacinian小体和Mazoni 小体、感受摩擦觉的Genital小体等。在不同的部位,神经末梢和感受器的密度有明显的差异。Gould等发现游离无包膜的神经末梢在齿状线处较多。Kadanoff等报道有2/3的感受器集中分布于栉膜区,肛周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与其他部位的皮肤基本相近。这些感受器的存在对于确保局部有精细的辨别能力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排便的节制。齿状线上10~15mm以上的直肠黏膜内尚未发现有感受器,黏膜下有丰富的念珠状无髓神经纤维、神经干、Messner神经丛和神经节细胞。过去曾认为在这些区域内存在一种上皮内神经末梢,属于直肠的牵张感受器,现在已基本否定。
直肠壁外感受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直肠壁外感受器主要位于耻骨直肠肌和盆骨底组织内,是排便节制的重要感受器。
良好的肛门括约肌收缩功能是排便节制的重要基础之一,内括约肌发挥了重要作用。
肛管直肠内压测定结果显示,肛管是个高压区,其平均压力为3.3~16.0 kPa,而直肠内平均压力为0.67~2.7kPa,肛管高压区的存在对排便节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屏障。
在静息状态时肛管在耻骨直肠肌环的牵引下呈封闭状态,耻骨直肠肌持续性收缩而形成约90°~100°的肛直角。
Shafik 根据结构和功能关系将肛门外括约肌分为尖顶襻、中间襻和基底襻三个肌襻。尖顶襻是由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组成,收缩方向向前;中间襻由肛门外括约肌浅部组成,收缩方向水平向后;基底襻由外括约肌皮下部组成,收缩向前下方。每一个肌襻均可以视为独立的括约肌,并能够控制固态粪便,若能够保留一个肌襻免受破坏,一般不会发生大便失禁,但对稀便和其他的控制效果往往欠佳。
Stelzner等学者将肛管下和下段直肠黏膜下的血管组织称为海绵体,具有膨胀和缩小的功能。膨胀时可以密闭肛管,发挥节制功能。这一学说的优势是比较好地解释了部分痔切除手术后病人出现的排便失禁现象,可能与手术切除了过多的海绵体组织有关。
括约肌间间隙(interspHineter spate)有四个,纵行,位于联合纵肌三层之间。1.内侧纵肌内侧隙 位于内侧纵肌与内括约肌之间,该间隙借穿内括约肌纤维与肛一直肠黏膜下间隙交通。
位于内侧纵肌与内括约肌之间,该间隙借穿内括约肌纤维与肛一直肠黏膜下间隙交通。
位于中间纵肌与内侧纵肌之间,该间隙向上与骨盆直肠间隙直接交通,是骨盆直肠间隙感染蔓延的主要途径。
位于中间纵肌与外侧纵肌之间,该间隙外上方与坐骨直肠间隙的上部交通。
位于外侧纵肌与外括约肌浅部之间,该间隙借穿外括约肌浅部的纤维与坐骨直肠间隙交通。
中央间隙(central space)位于联合纵肌下端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间隙内有联合纵肌的中央腱。中央间隙借中央腱的纤维隔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间隙交通。向外通坐骨直肠间隙,向内通黏膜下间隙,向下通皮下间隙,向上通括约肌间间隙并经此间隙与骨盆直肠间隙交通。中央间隙与肛周感染关系极为密切:间隙内脓液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其他间隙;反之,来自其他间隙的脓液在未流向皮肤和肛管之前均先汇总于中央间隙。
①此处皮肤借纤维腱与中央腱直接相连,较强硬,乏弹性;②皮肤深面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的间隙,缺乏肌肉支持,因此与中央间隙相邻的肛管皮肤最易外伤感染(如硬便擦伤)。细菌侵入中央间隙后,感染可短期局限于该间隙内,如果此时被忽视或误诊,即可发生向其他间隙蔓延的可能,特别是在排便和自制作用下,肛门肌肉频繁收缩会加速感染扩散。因此,对中央间隙感染应正确诊断,早期引流,防止扩散。
骨盆直肠间隙位于肛提肌上方直肠两侧,因其位置较深,而其顶部和内侧又为软组织,故一旦积脓,虽量大亦可不被发觉。
直肠后间隙位于直肠后方和骶骨前面,上为腹膜,下为肛提肌。间隙内含骶神经丛、交感神经支以及骶中血管和痔中血管等。骨盆直肠间隙和直肠后间隙均位于肛提肌上方,属肛提肌上间隙。
黏膜下间隙位于肛管黏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向上与直肠的黏膜下层连续。间隙内有黏膜下肌、内痔静脉丛与痔上动脉的终末分支,其下部与中央腱的纤维相混。黏膜下间隙借穿内括约肌的联合纵肌纤维与括约肌间内侧间隙相交通。
肛管后浅间隙 位于肛尾韧带的浅面,常常是肛裂引起皮下脓肿所在的位置。一般不会蔓延至坐骨直肠间隙与肛管后深间隙。
肛管后深间隙 即Courtney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深面,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遇,为左右坐骨直肠窝脓肿相互蔓延提供了有利通道。
肛管前浅间隙 位于会阴体的浅面,与肛管后浅间隙相同,一般感染仅局限于邻近的皮下组织。
位于会阴体的深面,较肛管后深间隙为小。
位于外括约肌皮下部与肛周皮肤之间,内侧邻肛缘内面,外侧为坐骨直肠窝。间隙内有皱皮肌、外痔静脉丛和脂肪组织。皮下间隙借中央腱的纤维隔向上与中央间隙相通,向内与黏膜下间隙分隔,向外与坐骨直肠间隙直接连续。
在肛管两侧,左右各一,其上面为肛提肌,内侧为肛管壁,外侧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间隙内有脂肪组织和痔下血管神经通过,其容量为50ml左右。如积脓过多而致窝内张力过高时,脓液可穿破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内;坐骨直肠间隙与皮下间隙直接交通,还可沿中央腱的纤维膈与中央间隙相通,通过纵肌外侧隔或括约肌间外侧隔或外括约肌浅部肌束间纤维与括约肌间间隙交通。此间隙向后内侧经Courtney间隙与对侧的坐骨直肠间隙相通。
纵向播散括约肌间脓肿及中央脓肿可向上、向下播散,最常见的是向周皮下间隙,导致皮下脓肿或瘘。
括约肌间脓肿可水平穿经外括约肌不同平面到达坐骨直肠间隙(窝),而中央脓肿可不穿肌肉,经外括约肌浅部和皮下部之间进入间隙, 继发坐骨直肠窝脓肿。
肛门直肠周围有许多环状的筋膜间隙,如黏膜下间隙、皮下间隙、中央间隙、括约肌间间隙,坐骨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等,这些间隙为肛瘘或脓肿的环状播散提供了条件,也为治疗增添了难度。
与直肠黏膜内脱垂相似。便意频频而排出困难或有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和会阴部坠胀感,患者用手指插入阴道内加压帮助排便。少数患者可出现性交困难或疼痛,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做排便动作时可见阴道后壁呈卵圆形膨出。肛门指诊直肠前壁有薄弱区,重者可见阴道后壁推至阴道外口。直肠前突如位置较高常合并盆腔脏器脱垂,如子宫脱垂等。
是诊断直肠前突的可靠影像学依据。力排相直肠前下壁向前突出呈囊袋状,边缘光滑,内有钡剂潴留,黏膜相囊袋内仍潴留钡剂。该检查可测量直肠前突的形态、大小、长度以及深度,可发现并发症如直肠内脱垂或盆底失弛缓等。
包括盆腔造影、阴道内放置浸钡标志物、结合排尿造影和排粪造影,动态观察排便时盆底腹膜及各脏器位置、形态的改变。有助于直肠前突的分型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正常人也可出现直肠前突,但无排便困难,因此,有典型症状者须结合查体和排粪造影方可明确诊断。
根据排粪造影时直肠前突的深度分为三度。0.6~1.5cm为轻度,1.6~3.0cm为中度,3.0cm以上为重度。
分型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型。中位最常见,薄弱部位靠近肛管括约肌并距离肛缘8cm以下。高位直肠前突距离肛缘8cm以上,常伴阴道外翻,子宫脱垂等。
盆底腹膜疝(阴道型)是盆底腹膜疝(间隔型)发展的严重阶段。指疝内容物在直肠阴道隔间疝入阴道。如误诊为直肠前突而行手术治疗,则可误伤腹腔脏器或前突修补后早期复发。
盆底腹膜疝也称Douglas陷窝疝,小肠疝入时称为肠疝、乙状结肠疝入时称为乙状结肠疝。男女均可发生,女性多见。
盆底腹膜疝的临床表现症状有哪些?
当有钡剂在乙状结肠和小肠内时,力排时可见乙状结肠或小肠通过Douglas陷窝压迫直肠及肛管上缘,与耻尾线形成锐角。静坐相时恢复正常。如疝内容物为腹膜,则无法显示。
可显示盆底腹膜构成的疝囊,表现为直肠与阴道间距增宽。按腹膜膨出的位置分为直肠型、间隔型和阴道型。
内脏下垂者肠管也下移至耻尾线以下,但距直肠较远,且在耻尾线以下的肠管扩大,与耻尾线形成钝角。
表现为小肠肠壁部分或全部嵌入闭孔管内,60%发生在右侧。多发生在70岁以上的体瘦女性。表现为急性或间歇性肠梗阻及大腿中部或髋部疼痛。因发病率低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率为30%,一旦发生绞窄坏死,死亡率很高。
多继发于腹会阴手术后或盆腔脏器切除术后1~2年。发生率为1%~10%。可发生排便困难,直肠和阴道坠胀,蹲位时加重,偶有排尿困难。排粪造影同步腹腔造影可明确诊断。
弄清肛周脓肿的病原菌对充分了解肛周脓肿的发生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1990年1月至1990年12月笔者等对83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进行了细菌培养,分离出了144株细菌。
如大肠癌可有黏液血便、肿块;慢性肠套叠可有腹痛、包块;肛裂可有排便疼痛、鲜血便;脊髓肿瘤可有神经定位体征;甲状腺功能低下可有畏冷、黏液水肿等。
自然便次少 每周少于3次,粪便量少,自然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并逐渐加重。
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为粪便干硬,如板栗状,难以排出;另一种情形是粪便并不干硬,亦难以排出。有的患者自觉肛门有梗阻感,排便用力越大,这种梗阻感越强烈,迫使患者过度用力,甚至大声呻吟,十分痛苦。
除前述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外,对于那些经常规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患者,常见的伴发症状有腹胀、腹痛、口渴、恶心、会阴胀痛。多数患者均有心情烦躁,部分患者还有口苦、头痛、皮疹等。少数患者表现为神经质,个别患者有自杀倾向。
过度用力排便:排便时肛门梗阻感,常自己用手指帮助排便。部分患者排便时须过度用力而大汗淋漓,越用力粪便排出越困难,甚至排气也困难;便后肛门坠胀,有排便不尽感;便条变细,与便质无关,粪便量少,甚至细如笔芯;排便时间延长,常需半小时以上;精神异常,部分患者有紧张、疑虑、易怒、抑郁或焦虑等精神症状。
全身情况无特殊,偶可扪及左下腹有粪便呈条索状。肛门指检时肛管张力较高,须用力方能通过肛管。肛管较长,耻骨直肠肌可肥厚。模拟排便动作时肛管不松弛反而收缩,放松时肛管可松弛。
排便弛缓反射、排便指数升高、肛管静息压增高及括约肌功能长度延长。
反常电活动、会阴神经潜伏期正常或延长。
肛直角力排相肛直角较静坐相无变化或减小、“搁架征”等。
(1)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2)肛管直肠测压:排便弛缓反射异常,即压力梯度不能逆转,呈上升相; (3)排粪造影:力排相肛直角较静坐相无变化或减小; (4)盆底肌电图:耻骨直肠肌和(或)外括约肌排便状态有反常电活动。必须具备以上三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条件)方可确诊。
(1)肛门直肠狭窄:有肛门直肠手术史,肛管或直肠指诊可触及狭窄环或弹性差。 (2)直肠癌:可依靠直肠指诊、内镜检查和直肠活检确诊。 (3)先天性巨结肠症超短段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消失。直肠黏膜肌层活检肌间和黏膜下神经丛无神经节细胞,乙酰胆碱酯酶阳性。
主要症状有排便梗阻感,排便费力费时,肛门坠胀,便次增多,排便不尽感,便条细软;偶有骶尾部坠胀,手指或栓剂插入肛门协助排便,偶有黏液血便,严重者可伴肛门失禁,排尿异常。
腹部检查无异常。直肠指诊可扪及直肠腔扩大,直肠黏膜松弛,蹲位模拟排便时可触及套叠环,肛门括约肌松弛。
可见直肠前壁黏膜过多,做用力排便动作时可突入镜腔,有时可见黏膜水肿、充血或有溃疡。
是诊断直肠内脱垂的主要方法。典型表现为排便过程中肛缘上6~8cm处直肠前后壁出现折叠,并逐渐下降入肛管,形成杯口样改变。该检查可以确定直肠内脱垂的起始部位,有助于判断直肠排空状况,明确是否伴有其他功能性疾病,如直肠前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或会阴下降等。但单纯排粪造影很难确定是直肠黏膜脱垂或全层套叠。
可根据盆底腹膜反折是否伴随直肠前壁异常下降区别直肠黏膜内脱垂与直肠全层内脱垂。
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症状和体征均无特异性,首选排粪造影。但须注意20%左右无症状人群可见直肠内脱垂的影像学改变,因此,须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其影像学变化与症状间的关系。如结合同步盆腔造影可进一步区分是直肠黏膜还是全层内套叠;结合钡灌肠可了解是否合并结肠冗长、扭曲、狭窄或扩张等,排除肠道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疾病;结合肛门直肠测压可排除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等。我们正在尝试肛门直肠测压用于直肠内脱垂的分类诊断,以期提高诊断率,部分取代排粪造影同步盆腔造影。
即直肠全层内脱垂,排粪造影同步盆腔造影可明确诊断。
可通过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盆底肌电图和排粪造影予以鉴别。
仔细观察粪便的形状、大小、硬度、有无脓血和黏液等,对便秘的病因诊断有较好的提示作用。直肠便秘的粪便呈坚硬、深褐色团块,因常伴有直肠黏膜继发性炎症,或排便所致的肛门损伤,粪便外表可见黏液血迹。
直肠指检是将左手或右手示指插入直肠腔内,检查肛管直肠结构有无异常和病变的一种方法,既往主要用于痔、瘘等肛管直肠疾病的检查。直肠指诊对于便秘特别是功能性便秘的辨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便秘的中医辨治中直肠指诊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便秘的诊治中,肛门镜检查可以发现直肠黏膜是否松弛套叠、脱垂,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等情况,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一般来说,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者,肛门坠胀或便意不尽或里急后重的感觉相对要明显些;黏膜色泽正常无水肿者,一般不会有肛门坠胀感或里急后重等感觉。
在辨治便秘时,肛门镜检查时,如插入时肛门较松弛,插入后见直肠黏膜松弛、堆积或套叠,色泽偏淡,或有轻度水肿,肠腔内黏液或稀便者,多属于气虚型或气陷型。
排粪造影是将钡剂注人直肠结肠后,患者坐在易透X线的便器上,在患者排便的过程中,多次摄片或录像,以观察肛管、直肠的影像学改变的检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于临床。通过排粪造影可以诊断直肠黏膜查。直肠前突、会阴下降、耻骨直肠肌痉挛、盆底失弛缓等原因导致的内脱垂、逐渐成为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检查。近年来,进一步发展到盆便秘,阴道、膀胱及排粪同步造影检查。
排粪造影显示,气虚便秘患者直肠肛门部位形态学改变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有直肠内套叠及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痉挛、会阴下降等。其中男性患者以直肠黏膜内脱垂为主,女性患者以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为主,已婚多育及老年妇女尤多见于直肠前突,并可伴有会阴下降出现。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可作为气虚便秘的诊断依据之一。
结肠转运功能检查系利用不透X线标志物,口服后定时拍摄腹部X线平片,追踪标志物在结肠运行中的情况,为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速度及受阻部位的一种方法。
肛肠动力学检查系利用压力测定装置,检查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状态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情况,对判断便秘与上述结构的功能失常是否相关有重要意义。测压法有助于检查慢性便秘,尤其是儿童、青年及终身便秘的患者。
虚证便秘患者直肠感觉功能明显下降,表现为直肠阈值感觉容量和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增加。
虚证便秘患者肛管括约肌的反应性降低。虚证便秘患者排便反射直肠肛管压力梯度不能逆转,表现为盆底肌失弛缓,但肛管压力曲线呈水平相,一是由于排便动力不足,腹压及直肠压较低;另一是由于肛管括约肌的反应性降低,排便阻力相对较大,排出通道梗阻。虚证便秘患者的直肠肛管收缩反射明显减低或消失呈阴性,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明显减弱呈弱阳性,这说明直肠肛管的反应性降低,可能为盆底神经失调所致。虚证便秘患者的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减低,这可能与肠神经系统损伤或退行性变有关。
钡灌肠X线检查对查明便秘的原因有较大价值,尤其是对诊断结肠或直肠癌甚有帮助。功能性便秘时(如痉挛性便秘),钡灌肠X线可见结肠痉挛性收缩,结肠袋增多,边缘整齐等表现。
排便时需要增加腹压,并与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肉松弛相协调。通过硫酸钡X线透视,放射性核素闪烁显像或MRI实时成像,可了解盆底运动情况。
将球囊置于直肠壶腹部注入温水50ml,嘱受试者取习惯排便姿势尽快将球囊排出,正常在5min内排出。
顽固性便秘患者结肠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减少、缺如或神经丛萎缩、变性。
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结肠肌间神经丛的超微病理改变表现为:神经元及其突起有十分明显的退行性变,轴突及树突空化呈网格状结构,胞质内出现空泡及脂褐素等;轴突末端膨体及突触前区内突触小泡含量明显减少,大部分突触小泡出现空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见STC患者乙状结肠壁内VIP含量减少(P<0.05));SP含量明显降低(P<0.001);认为STC患者结肠肌间神经丛有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存在递质耗竭或递质合成、传输障碍等现象,它是STC患者肠道传输减慢的超微病理基础,认为这种改变可能与STC患者长期滥用接触性泻药有关。STC患者结肠壁存在明显的神经病理学变化,其结肠传输减慢可能与肠壁内VIP和SP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有关。
耻骨直肠肌肥厚征患者出现较多的纤颤电位、复合性电位、短棘波多相电位,随意收缩时肌肉活动减弱、电压下降,表现为短时限、低波幅肌电图,表明有肌源性损害,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肌纤维变性和间质炎症导致电解质浓度改变,使得肌纤维的兴奋性增高,引起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纤维不同步收缩。排便动作时反常电活动明显,表明用力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有反常收缩,从而阻碍粪便排出。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盆底肌,主要是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的异常痉挛性收缩导致用力排便时直肠颈和肛管不开放甚或进一步狭窄,从而引起排便困难。肌电图表现为静息时有少量纤颤电位,轻度缩肛时多相电位增多,重度缩肛时出现干扰型、高波幅肌电,模拟排便动作时出现明显的反常电活动。表明盆底肌处于异常痉挛状态,提示应用生物反馈和(或)药物阻断支配神经等非手术治疗可以有很好的疗效。
直肠的神经主要来自下部胸髓和上部腰髓的交感神经系、骶部副交感神经系及阴部神经丛三部分,前二者参与构成上腹下丛及下腹下丛,后者应属躯体神经系,但从反射角度来看,它与直肠的自主功能有关,排便活动不仅是不随意的自主神经反射,而且还受高级中枢的随意支配。
直肠的内脏感觉纤维末梢广泛分布于直肠黏膜,形成大量内脏感受器,可感受压力、张力及各种化学刺激,但其痛觉不敏感,因此直肠癌早期无疼痛。直肠的内脏感受器均非均匀分布。在直肠下1/3段,相当于齿状线以上5厘米的范围内最丰富,在施行外科手术时,应尽量保留此段黏膜的完整。
一种指齿线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另一种指肛管直肠肌环上缘平面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即从齿线向上扩展约1.5厘米。前者称解剖学肛管,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故又称皮肤肛管;后者称外科肛管,因管壁由全部内、外括约肌包绕,故又称括约肌性肛管。
肛管外口皮肤薄,没有毛发和腺体。肛外缘以外,被覆上皮明显增厚,色素沉着重。这是鉴别肛门外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测量肿瘤距离肛门缘的标志。肛管壁的结构由内向外共五层,依次为:皮肤黏膜、黏膜下层、内括约肌、联合纵肌、外括约肌。
距齿线上方约1.5厘米,是直肠柱上端的连线。指诊时,手指渐次向上触及狭小管腔的上缘,即达该线的位置。此线与内括约肌上缘、联合纵肌上端以及肛管直肠肌环上缘的位置基本一致。
齿线或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2厘米,居内括约肌中部或中下1/3交界处的平面上。一般习惯称齿线是内、外胚层的移行地带。齿线以上是直肠,属内胚层;以下是解剖肛管,属外胚层。二者来源不同,故齿线上下的组织结构、血管神经分布以及淋巴回流方向也各有区别。
即肛门白线,距肛缘上方约1厘米。此沟正对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很难用肉眼辨认,能摸到不能看到。括约肌间沟是一个重要临床标志,用手指抵在肛管内壁逐渐向下,可在后外侧摸出此沟。沟的上缘即内括约肌下缘,沟的下缘即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上缘,外括约肌下部多呈前后椭圆形故沟的前后部不易触知。
是指齿线与肛直线之间宽为1.5~2.0厘米的环状区,有人通常称为痔区。由于有12~14个直肠柱纵列于此,故痔区又称柱区。
是指齿线附近宽约15毫米的狭窄地带,代表了原始肛膜破裂的位置。该区内有肛乳头、肛瓣和隐窝腺。
呈三角形小隆起,在直肠柱下端,沿齿线排列2~6个,基底部发红,尖端灰白色,高0.1~0.3厘米,肥大时可达1~2厘米。肛乳头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含有毛细淋巴管,表面覆以皮肤。肛乳头的出现率为13%~47%,多数人缺如。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肛瓣,有6~12个,肛瓣是比较厚的角化上皮,它没有“瓣”的功能。当大便干燥时,肛瓣可受硬便损伤而被撕裂。
隐窝腺一词是肛隐窝与肛腺二者的合称。肛隐窝或称肛窦,是位于直肠柱之间肛瓣之后的小憩室。它的数目、深度和形状变化较大,一般有6~8个,呈漏斗形,上口朝向肠腔的内上方,窝底伸向外下方,深度0.3~0.5厘米。在窝底或肛瓣上有肛腺的开口。肛腺共有4~18个,每一个肛腺开口于一个肛隐窝内,2~4个肛腺同时开口于一个肛隐窝内者也不少见。肛隐窝并不都与肛腺相连,约有半数以上的肛隐窝内没有肛腺开口,有少数肛腺可直接开口于肛管和直肠壁。肛腺和肛隐窝在外科上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感染侵入肛周组织的门户,95%的肛瘘均起源于肛腺感染。
栉膜是指齿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的肛管上皮。宽0.5~1.5厘米,是皮肤与黏膜的过渡地区,皮薄而致密,色苍白而光滑。上皮是移行上皮,固有层内没有皮肤的附属结构,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在临床上栉膜的含义不仅包括此区的上皮,还包括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其中有来自联合纵肌纤维参与组成的黏膜下肌,有肛腺及其导管以及丰富的淋巴管、静脉丛和神经末梢。栉膜区还是肛管的最狭窄地带,先天或后天造成的肛管狭窄症、肛管纤维样变、肛门梳硬结和肛裂等均好发于此。因此,栉膜区无论在解剖学上或临床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肠的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肠系膜上丛和肠系膜下丛。肠系膜上丛为腹腔丛向下的连续,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肠系膜下丛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丛内有肠系膜下神经节。
右半结肠的副交感神经一般认为来自右迷走神经的腹腔支。
结肠的传入神经纤维混合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或盆内脏神经)中,一般来说,大肠的痛觉是经交感神经传导的,结肠的痛觉传导纤维经胸、腰内脏神经,直肠的痛觉纤维及反射性传入纤维均经盆内脏神经(副交感),而不是交感神经。
直肠长12-15厘米,它是结肠的延续,但形态上已去结肠的特征,即没有结肠袋、结肠带和肠脂垂。
和乙状结肠是否存在确切界限及界限何在有不同的意见,外科学界和解剖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当前,学术界有关直肠上界定位和直肠分段的说法有两种。
直肠的行程并非笔直,在矢状面和额状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
直肠会阴曲又名直肠角或肛直肠角。
是直肠壶腹内呈半月形的黏膜横皱襞。
直肠的前面与全部盆腔脏器相邻,这些脏器大部包有腹膜。在男性,腹膜反折线以下的直肠前面相邻的器官,由下向上是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输尿管和膀胱壁。
直肠周围有许多蜂窝组织间隙,间隙内含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脂肪和结缔组织,易发生感染和形成脓肿。
位于肛提肌上方直肠两侧,因其位置较深,而其顶部和内侧又为软组织,故一旦积脓,虽大量亦可不被发觉。
在直肠壁后方和骶骨之间,分为直肠后间隙和骶前间隙。
位于肛管黏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向上与直肠的黏膜下层连续。黏膜下间隙借穿内括约肌的联合纵肌纤维与括约肌间内侧间隙相交通。
位于肛尾韧带的浅面,常是肛裂引起皮下脓肿所在的位置,一般不会蔓延至坐骨直肠间隙与肛管后深间隙。
即Courtney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深面,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通,为左右坐骨直肠窝脓肿相互蔓延提供了有利通道。
位于会阴体的浅面,与肛管后浅间隙相同,一般感染仅局限于邻近的皮下组织。
换药一般在便后进行,先用温水清洁肛门,熏洗坐浴之后再换药。
待痔核完全脱落后开始做提肛运动,一般在术后7~10天开始。
结肠是由盲肠至直肠的一段大肠,在腹腔内沿腹膜后壁分布。依次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从发生学上分为左右两半,由横结肠中部至盲肠的一段为右半结肠,来源于中肠,由肠系膜上动脉分布;由横结肠中部至直肠的一段为左半结肠,来源于后肠,由肠系膜下动脉分布。
升结肠长为12~20厘米,直径为6厘米。位于腹腔右侧,是盲肠的延续。升结肠较降结肠稍接近躯干正中线,一般仅前面及两侧有腹膜覆盖,其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位置较固定。
横结肠长40~50厘米,直径为5.2厘米。横位于腹腔中部,于脾门下方弯成锐角,形成结膜左曲(脾曲),向下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完全包以腹膜并形成较宽的横结肠系膜。横结肠的体表投影一般相当于右第十肋软骨前端和左第九肋软骨前端相连的弓状线上。
降结肠长为25~30厘米,直径4.4厘米。降结肠较升结肠距正中线稍远,管径较升结肠小,位置也较深。腹膜覆盖其前面及两侧,后面有股神经、精索或卵巢血管以及左肾等,内侧有左输尿管,前方有小肠。降结肠的下部由于肠腔相对狭小(2.2~2.5厘米),如有病变易出现梗阻。又因该处肌层较厚,可因炎症及其他刺激而引起痉挛。
乙状结肠是位于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乙状结肠的长度变化很大,有的长13~15厘米,有的超过60厘米,平均长约38厘米;肠腔直径4.2厘米。乙状结肠通常有两个弯曲:由起端下至盆腔上口附件,于腰大肌的内侧缘便转向内上方,形成第一个弯曲;肠管向内上方超过髂总动脉分叉处,又转而向下,形成第二个弯曲。从第二弯曲下降至第三骶椎的高度时便延续为直肠。小儿的乙状结肠系膜较长,最易发生乙状结肠扭转。乙状结肠是多种疾患好发部位,也是人工肛门设置的部位,临床上极为重视。
结肠在外观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特征是纵肌层不像小肠分布那样均匀,而是集聚增厚,形成等距离的3条纵带,每条宽为0.5~1.0厘米,统称为结肠带。
3条结肠带之间形成3排大小不等的袋状突起,称结肠袋。各袋之间隔以横沟,横沟处肠壁的环形肌层较发达,向肠腔内深陷,致使肠黏膜向内面隆起,形成半月状皱襞,称结肠半月襞。在盲肠、升结肠处结肠袋大而深,分布不太规则;在横结肠处分布均匀而对称;至乙状结肠处则逐渐不明显。
在肠管表面,特别是沿独立带和网膜带的两侧,分布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脂肪小突起,名为肠脂垂。它是由肠壁浆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肠脂垂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结肠血管主要来自肠系膜上、下动脉。简言之,右半结肠动脉来自系膜上动脉,左半结肠动脉来自肠系膜下动脉。
起自腹主动脉前壁,约在第一腰椎平面,位于腹腔动脉起点以下1.0~1.5厘米处。该动脉在胰腺后面经十二指肠下部前面穿出,随即进入小肠系膜。肠系膜上动脉与同名静脉并行。
约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以上至少4厘米,距骶岬上方10厘米处,发自腹主动脉前壁,有时有变异。动脉的走行呈弓状斜向左下方,跨越左髂总动脉,移行为直肠上动脉。其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
约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以上至少4厘米,距骶岬上方10厘米处,发自腹主动脉前壁,有时有变异。动脉的走行呈弓状斜向左下方,跨越左髂总动脉,移行为直肠上动脉。其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结肠的静脉分布大致与动脉相同。右半结肠的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然后注入门静脉。左半结肠的静脉汇入肠系膜下静脉,然后经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入门静脉。
结肠淋巴分壁内丛和壁外丛。
结肠中间淋巴结:沿各结肠动脉排列,如沿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及乙状结肠动脉排列的淋巴结,分别称为:回结肠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中结肠淋巴结、左结肠淋巴结及乙状结肠淋巴结等。
或称中央淋巴结,位于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如肠系膜上、下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腰淋巴结)等。
肛门镜是检查肛门、直肠的内窥镜,也叫肛门直肠镜。长度一般为7cm,由金属、塑料、有机玻璃等不同材料铸成,内径有大、中、小三型。肛门镜适用于检查内痔、直肠息肉、直肠溃疡、直肠肿瘤、肛乳头肥大及肛瘘等。
肛肠类手术前,计划采用腰麻和骶尾部麻醉的人均要求术前禁食禁水6小时,避免术中胃部不适或呕吐。
术前一般用甘油灌肠剂或磷酸钠盐灌肠液灌肠1次,尽量排空粪便,便后清洗肛门。
术前如果饥饿感明显,可以含服无色透明的水果糖或者冰糖,必要时可以输注液体补液。
若平时有服用降糖、降压、抗凝等药物,一定要在办理住院时的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医生评估后会给出建议。
术中体位结合手术部位进行调整,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肛周手术多用截石位。
常规骶尾部麻醉术后2小时、腰部麻醉术后6小时就可以进食少量的水和流质食物。
第一顿先喝少量的水,无呛咳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或半流质食物,不建议吃牛奶、甜食、豆浆等容易引起肠胀气的食物。
首次排便后无特殊异常就可以逐渐恢复到半流食和软食,完成首次排便后即可正常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术后6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6小时后可适当下床活动,如厕排尿、散步等,无不适后可逐渐延长活动时间。
首次起床时,应动作缓慢,遵循3个30秒:床上坐起静坐30秒-双腿下垂,床边静坐30秒--床边站立30秒,均无头晕、双腿无力现象后再走动。
多数在术后6~8小时内会完成首次排尿,排尿顺畅且无排不尽感均为正常。
术后因为伤口疼痛、麻醉、或不习惯床上排尿等,部分人会出现小便困难,一旦出现自助排尿困难或者超过8小时未排尿,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评估膀胱是否充盈,可以通过热敷、听流水声等方式诱导排尿,必要时可导尿或留置导尿。
术后24小时内尽量避免排便,以免切口出现水肿、出血、疼痛。术后首先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待第一次排便后恢复正常进食,但要注意多吃润肠通便的食物,如香蕉、红薯、芹菜、菠菜、芝麻糊等。
因紧张及疼痛因素,术后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若仍有排便困难可通过服用通便药、清洁灌肠或穴位按摩、艾灸、耳穴贴压等方法缓解,避免久蹲和用力排便。
可通过耳穴压豆、腕踝针等中医方法缓解疼痛,坐浴和熏洗也能很好地缓解疼痛,必要时可使用止痛药。
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大便后要清洁肛周皮肤并予中药液熏洗。
从术后第一天开始每日进行换药,通过换药医生观察了解伤口的变化,促进伤口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的生长,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避免并发症的形成。
熏洗坐浴是用药物煎汤,趁热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依靠药物的药力和热力的双重作用,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到消肿止痛、祛风祛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
熏洗坐浴是缓解肛肠疾病带来的痛苦或术后疼痛极为有效的方法,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尤其适用于伤口疼痛、水肿、肛门瘙痒、肿胀、创面愈合延迟等。
熏洗液常用温盐水、中药洗剂和高锰酸钾溶液。
水温控制在36℃~40℃,略微高于皮肤温度,用纱布蘸药液淋洗肛门部皮肤,待适应水温后,坐入浴盆中,伤口及患处浸入水平面以下,每日2~3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
坐浴常用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1:5000,即0.1mg的片剂放入500毫升温水中形成的淡紫色溶液。根据水量的多少增加投入片剂的数量。注意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勿用湿手直接拿取片剂,避免灼伤和染色。
做胃肠镜检查前1天开始吃低纤维少渣饮食,如粥、粉、面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不建议吃深颜色或富含纤维的食物及带籽带皮的水果、叶菜,如木耳、海带、冬菇、青菜、葡萄、火龙果、西红柿等,以及肉类;不建议喝深颜色的饮料(如咖啡、浓茶),勿进食产气食物(豆浆、牛奶)。
普通肠镜一般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饮禁食,在规定时间内喝完泻药后一直到检查前都不能进食,无痛肠镜与普通肠镜类似,因考虑到麻醉风险,必须严格控制检查前4小时禁饮食。
正常人肠道内有粪便,不进行肠道准备不仅会影响肠镜操作,还会影响医生观察,失去了做肠镜的意义。所以为了实现肠镜意义的最大化,肠道准备是必需的,也是最重要的。
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需要在肠镜检查前3天开始注意清淡饮食,可以在喝泻药的基础上加喝缓泻剂或者灌肠,以达到肠道准备的最佳效果。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是肠道准备的首选,对于孕妇、小孩、老人、炎症性肠病患者也是相对安全的。
目前最常用的肠道泻药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是一种白色粉剂,冲服即可。现在的泻药口感均已得到很大的改良,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受的。它是通过提高局部渗透压引起腹泻,一般不会导致电解质失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腹胀等,荨麻疹较少见,如果引起明显不适,可适当减慢喝药速度,必要时告知医生。
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时注意多喝水,要在2小时内分次喝完,以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导致腹胀呕吐,喝的过程中多走动,促进肠道蠕动。
肠道准备不充分不仅会延长医生操作的时间,还会影响镜下视野清晰度,有可能遗漏一些病变。
可以当天加服泻药或者灌肠,如果要做无痛肠镜,需要严格控制禁饮禁食时间,为了保证检查的质量,建议在肠道准备充分情况下再做肠镜。
最后排出清水样或淡黄色水样无渣物为最佳的肠道清洁效果。
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每日便后及睡前温水清洗。
手术后疼痛是机体接受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手术后镇痛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最佳的镇痛效果与最小的不良反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不一定要做到完全无痛。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多数患者对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是非常满意的。
小儿麻醉风险显著高于成人。由于小儿多不能配合局部麻醉,所以一般都采用全身麻醉,常出现“小手术,大麻醉”的情况。小儿的气管很细,容易被分泌物堵塞,且不方便吸痰;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气道敏感性增加,分泌物增加,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咳嗽、屏气的发生率增高,麻醉风险大大增加。另外,由于小儿独特的解剖特点和生理特点使小儿在输血输液管理和体温管理等方面都比成人明显困难。
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小于3小时的小儿麻醉会影响婴幼儿的神经发育,而且小儿肛周疾病的手术不同于心胸外科等重大手术,多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不会出现长时间(大于3小时)的麻醉,故患儿家属不必担忧麻醉对患儿神经智力发育的影响。
妊娠期间接受手术是个艰难的选择,主要是担忧发生早产、流产、胎儿停止发育和致畸。首先,要明确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或是可以等到妊娠结束后再进行手术。其次,麻醉科医生应充分告知麻醉对母体与胎儿的影响,采用对孕妇和胎儿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和药物。
哺乳期妇女围麻醉期管理一定要考虑到麻醉药物对婴儿的影响,个体化评价利与弊。有些药物对于婴幼儿来说,口服生物利用率低,或半衰期短,或有较高的蛋白结合率,都会降低药物暴露。另外,要注意婴儿的哺乳时间,避开药物在母体中的浓度高峰,使用最小的有效治疗量。尽管绝大多数麻醉药物对哺乳影响都比较小,但早产儿或其他抵抗力低下的婴儿药物清除率降低,需要重视对这些孩子的母亲调整用药剂量,避免婴儿药物中毒。
消化内镜诊疗的麻醉俗称无痛胃肠镜,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只有一部分病例可以做到完全无痛;还有一部分病例只能使患者的疼痛大大减轻,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疼痛,患者仍会有轻微的不适感;最后还有一部分患者存在麻醉禁忌,不能实施未建立人工气道的静脉麻醉。
消化内镜诊疗的麻醉方式多采用一种未建立人工气道的静脉全身麻醉,这种麻醉的优点是简单、快捷、便宜,缺点是风险较高。这种麻醉方式的主要风险是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和反流误吸。但麻醉医师会综合考虑患者因素、麻醉因素和手术因素,制订个性化的麻醉方案,这种风险一般不会发生。
未建立人工气道的静脉全身麻醉,只适用于时间短、对机体刺激较弱的短小手术,同时也对内镜操作的熟练程度提出了很高要求。
肥胖、鼾症的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长期吸烟、过敏性鼻炎、呼吸道感染、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痉挛;胃一食管反流、胃排空障碍、上消化道梗阻、禁饮时间较短的患者容易发生反流误吸。
内镜医师操作要熟练、轻柔,确保将食管和胃中的黏液吸干净。
采用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式,可以做到既安全又完全无痛,但这种麻醉方式成本较高,对医院的硬件设施和医护配备要求较高。
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麻醉药物代谢和药效会发生显著改变。
有必要戒烟。因为吸烟对肺功能有许多不良影响,也会增加患者手术发生伤口感染、肺炎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吸烟患者在术后需要机器辅助呼吸的可能性更高。
骶管阻滞或腰麻可阻滞位于腰骶水平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引起尿潴留。应用阿片类药物或患者不习惯卧位排尿也可引起尿潴留。
(BMI)≥32kg/㎡
女性、非吸烟、有术后恶心呕吐史或晕动病史者发生率高。成人5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盐酸曲马多等会增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容量充足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静脉全麻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3小时以上的手术。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除轻度初发、很少复发且复发时为轻度,易于控制者外,在临床治疗缓解后都需要维持治疗几年,一般来讲病情缓解后预后较好。但对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存在并发症,年龄大的患者预后欠佳,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与便秘相交替、体重下降、局部腹部包块、贫血时,应注意癌变的可能,临床上难以鉴别时应做肠镜检查,取病理明确诊断,并定期复查肠镜。
①病程越长,病变范围越大,发生癌变风险越高;②发病年龄越小,癌变风险越高;③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会增加癌变风险;④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癌变风险增加。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肠镜,对于治疗期患者需根据医生建议3个月至1年左右复查肠镜以调整治疗方案,另外溃疡性结肠炎有癌变可能,即使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也不该掉以轻心,2018年炎症性肠病共识中对于癌变监测的意见为:起病8~10年的所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应行1次结肠镜检查,以确诊当前病变范围。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反复发作性、非特异性的肉芽肿性炎症性肠病。
相同点是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均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病因复杂多样,均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和溃疡性结肠炎一样,克罗恩病的病因也不明确,主要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肠道菌群等有关。
病变好发于回肠末端及邻近结肠处,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部分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特征性改变。
克罗恩病最常见于青年,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5:1。
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所以即使肠镜检查和病理基本明确诊断克罗恩病,也建议完善胃镜检查,必要时行小肠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以明确小肠和上消化道累及情况。
以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围疼痛、腹泻、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瘘管形成为特点,部分伴有多关节炎、虹膜炎、皮肤病变、肝胆及全身营养不良等肠外表现。
除了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还可能会出现消瘦、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钙血症等。
老年患者克罗恩病主要累及大肠,其中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有时可全结肠受累,出现严重的腹泻,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消瘦和贫血等,肛周疾病较多见。
常见的并发症有ganglou/fuqiang 脓肿、肠腔狭窄和肠梗阻,肛周病变(如肛周脓肿、肛周瘘管、皮赘、肛裂等),较少见的并发症有消化道大出血,肠穿孔,病程较长者可发生癌变。
克罗恩病应强调早诊断,早治疗,主张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在活动期以控制炎症反应为主,缓解期维持药物治疗,另外调整心态,戒烟戒酒,高营养饮食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患者可能因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但术后仍有复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中,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混合腺瘤>管状腺瘤,虽然有易癌变的风险,但一般来说癌变的发生发展需要5~10年的时间,发现及时切除并定期复查,一般不会癌变。
目前大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不是很明确,一般认为跟年龄、饮食、环境、遗传因素等相关。
多数大肠息肉症状不明显,一般是肠镜检查时才发现,部分患者可有腹胀、腹痛、腹泻、黑便、便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预防方法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早睡少熬夜;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红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注意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如跑步、瑜伽等;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期复查胃肠镜,发现息肉及时处理。
息肉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家族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病等,所以建议这一类人群定期复查肠镜。
手术切除是治疗大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对于肠炎或黑变病导致息肉增生的情况,应积极处理原发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有复发倾向,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确,病变主要位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范围多自直肠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病变呈连续性弥漫型分布。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感,还可能会出现发热、关节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肠外表现。
与成人相比,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起病急,病变广泛,病情以中、重型为主,以便血、腹泻、发热、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有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肠外表现少见。
老年患者与成年患者临床症状类似,但表现不典型,疼痛反应较迟钝,容易误诊,全身症状主要为体重下降、低热、无明显关节痛等肠外表现,病变部位较局限,主要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并发症有中毒性巨结肠、消化道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癌变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是由环境、遗传、感染、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应激状态、焦虑、抑郁、紧张等精神心理因素可使机体释放炎症因子,从而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同时炎症性肠病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的影响,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两者相互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于青壮年,一般以20~49岁多见,也可以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
溃疡性结肠炎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初发型指既往无病史而首次发作;慢性复发型指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
急性期时应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维持期应注意防止复发,维持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心情愉悦,劳逸结合,作息规律,控制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出现大出血、肠穿孔、癌变等并发症或内科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命质量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
因为在做胃肠镜的过程中,医生要往胃内或者肠内打足够的气才能看清楚黏膜皱襞,在退镜子过程中医师会吸气,但仍会有少量气体留在胃肠道内,所以做完后会感觉肚子胀胀的,放屁或打嗝儿后可缓解。
无痛胃肠镜做完后麻药未完全代谢之前,患者会感觉头晕恶心,一般卧床休息可以缓解。
做胃镜需要经过喉咙,做完胃镜感觉喉咙痛可能跟操作过程中患者不配合或内镜医生操作失当导致咽喉损伤有关。
无痛胃镜过后感觉喉咙麻是因为麻药没完全代谢掉,此时不要用力咳,以免损伤咽喉。
胃镜是了解上消化道病变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既可以诊断又可以治疗。除了胃镜以外,还可以通过上消化道钡餐了解食管、胃的情况,但在消化道出血时一般不做。
肠镜是了解肠道内有无病变的最直接的方法。除了肠镜以外,还可以通过大便潜血试验、腹部CT、钡剂灌肠等了解肠道的情况。
肠镜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分为结肠镜和小肠镜,通常我们所说的肠镜是指结肠镜,结肠镜观察的范围是大肠,即直肠到回肠末端的病变;小肠镜观察的范围是小肠。
胶囊内镜,顾名思义,长得像胶囊一样,体积小,温水送服,可以减少做胃镜时的恶心和痛苦。它经过整个消化道后排出体外,可以拍摄整个消化道的情况,具有检查方便、创伤小、无痛苦、无交叉感染的优点,是诊断小肠病变的首选,但比胃镜价格贵,还存在嵌顿在消化道内,不能排出体外的风险。
胃镜主要是用来发现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也可发现黏膜下的病变,胃镜发现病变后需要做超声胃镜进一步了解黏膜下病变的层次,另外超声内镜还可以发现消化道周边脏器的病变。
息肉是指生长在人体上皮组织表面或黏膜的赘生物,有增生性、炎症性、腺瘤性之分,根据生长的部位命名,生长在鼻腔内的叫鼻息肉,生长在胆囊内的叫胆囊息肉,生长在胃内的叫胃息肉。
多发性息肉一般发生在消化道,数量在两个及以上就可以称为多发性息肉,最严重的情况是长满整个消化道。多发性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有一定的癌变风险,需通过内镜或者手术切除。
常见的肠息肉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亦见于家族性息肉病和Peutz-Jegher综合征。
这种息肉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成人少见,主要发生的部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远端,一般为单发,直径多数不超过1厘米;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一般不会癌变。
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管状混合腺瘤。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
这是遗传性大肠息肉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患病概率相同,平均在15岁出现息肉,且息肉有癌变可能。患家族性结肠息肉的人,诊断出大肠癌的平均年龄为39岁,比一般人群大肠癌发病时间提前15~20岁。主要症状有便血、黏液便、腹痛腹泻,甚至贫血及体重下降。
Peutz-Jegher综合征又称为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以口唇、口唇周围或指趾间黑色素斑及胃肠道多发息肉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换药时清理伤口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痛感明显时可事先涂抹利多卡因乳膏等止痛。
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是局部麻醉药,在胃镜检查前含药可起到喉咙麻醉和润滑的作用,同时有利于祛除腔道内泡沫,使视野清晰。
做胃镜时镜子需要经过嘴巴,放置口垫是为了防止做胃镜的过程中出现咬坏镜子的情况。
因为肠子是弯曲的,在肚子上按压可以改变肠子的角度,使镜子更容易通过肠子,完成检查,减少患者的不适。
每个人的肠道都是弯的,肠子里有几个位置有明显的转折,转换体位可以使肠子的角度发生变化,还可以结合按压肚子,起到1+1>2的效果。
炎症、血管网不清或中断、黏膜颜色改变、溃疡、息肉、肿物等需要取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对于直径较小、数量较少的息肉,可直接在胃肠镜下切除;对于直径较大、数量较多的息肉,需要住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再预约切除,具体由内镜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一般情况下,息肉需要通过切除才能根治,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但对于那些炎性息肉,在结肠炎症缓解的情况下息肉也能有所缓解。
方式有:钳除、氩气灼除、电凝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
大息肉切除后会使用金属夹封闭创面止血,等创面愈合后,金属夹会自动脱落,一般在3个月至半年不等。
切除息肉后会有创面,在黏液、食物的刺激下会有少许渗血,所以息肉切除后大便会带有少许暗红色血液,是正常现象,不需过于担心,如果出现解大量鲜红色血便并伴随腹痛,应立即告知医生。
胃肠镜下切除息肉后可能会有肠出血、肠胀气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穿孔。一般情况下这些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即使发生也能经过再次处理补救,不必过于担心。
一般情况下,发现息肉时,医生会取一小块送去进行病理检查,可根据病理结果了解是否癌变。
数量较少、直径较小的息肉切除后,当天建议流质饮食,第二天就可以正常饮食了;数量较多、直径较大的息肉切除后,需留院观察2~3天,禁食、补液,便于医生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一旦发现腹痛、便血等不适,立即告知医生。
需要。对于一些广基、较大的息肉,存在残留的可能;对于一些具有癌变潜质的息肉,存在复发的可能;对于肠道准备不佳或肠子过弯的情况,检查存在遗漏的可能。
对于增生性息肉,可2年复查1次;对于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需半年至1年复查1次,具体由内镜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胃肠镜报告一般检查完当天就可以取,如果取了病理标本,一般需要7个工作日才能取到病理报告,以医院的规定为准。
因麻醉药物的影响,建议无痛胃肠镜检查后不要开车或做剧烈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可以。在一次麻醉下,做完胃镜后接着做肠镜,对于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胃肠镜一起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省钱,又可以减轻重复检查带来的痛苦。
做肠镜前最主要的是肠道准备,就是要喝泻药。肠道准备的好坏是影响肠镜检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做肠镜时肠道还有很多粪渣、粪块,不仅延长医生操作的时间,还有可能导致医生遗漏病变。另外,做胃肠镜前都要禁饮禁食,还需要完善血常规、凝血、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无痛胃肠镜还要有家属陪同。
胃肠镜检查前一般要做心电图、抽血(项目包括血常规、凝血、输血4项)。40岁以上的门诊病人必须查心电图,但对于抽血没有硬性规定。
抽血的项目主要是血常规、凝血、输血4项。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有没有贫血,血小板、白细胞是否异常,查凝血可以了解凝血功能,这个可以帮助医师判断病情,如果凝血功能异常,一旦取活检或者切息肉,会引起出血不止。查输血4项可了解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的情况,此类患者用过的胃肠镜需要更加严格地消毒,这是对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保护。
做胃镜检查是相对安全的,但也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可能的并发症有下颌关节脱臼、喉头痉挛、咽喉损伤、黑便、腹痛、腹胀、胃食管黏膜出血、药物过敏等,严重的并发症有严重出血、胃穿孔、心肺血管意外等。
一般情况下,肠镜检查是安全的,但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如肠胀气、肠出血、肠穿孔、肠撕裂及心脑血管意外等。
可以的。操作医生需根据小孩的体格、疾病的具体情况和诊疗的具体操作方式选用相应的内镜规格和治疗器械等。
检查前应对小孩做心理安抚,减少焦虑与紧张
可以的。孕妇做胃镜的适应证有:①严重和顽固的恶心、呕吐并伴有临床意义的上腹疼痛,而不仅是烧心感;②上消化道出血;③有胃、十二指肠梗阻征象等。
可以的。在胃肠镜检查前完善各项评估,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在做的过程中监测血压,都能顺利完成。
可以的,在检查时为了预防低血糖,可自备水果硬糖。
需要。可在检查前2小时用一口水将药送服,维持血压平稳对肠镜检查的安全性很重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检查当天应酌情停用降糖药或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建议自备几块水果硬糖,必要时含服。
对于出血风险低的检查,如常规胃肠镜检查、超声胃镜、胶囊内镜等,可在不停药的情况下操作;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操作,如内镜下活检、息肉切除术、EMR术、ESD术等,为了预防出血,推荐检查前停药5~7天,具体情况由临床医生具体分析。
一般普通胃镜检查可在15分钟内完成,无痛胃镜需要加上麻醉前准备和清醒的时间,若需要进行胃镜下息肉摘除、活检等操作时,需要更长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普通肠镜在30分钟内可完成,但对于那些有腹部手术史或者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无痛肠镜需要麻醉,从准备开始到苏醒比普通肠镜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需要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等操作,会需要更长的时间。
做胃肠镜一般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屈膝尽量靠近肚子,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
糖尿病本就是一种消耗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生理代谢失调,体内蛋白质及脂肪缺乏;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抵抗力下降,病菌容易侵入体内;血糖过高,细菌也易滋生繁殖,容易造成术后创口感染,延缓创面愈合时间。故糖尿病患者术后应注意饮食,按时服用降糖药,控制血糖;按时换药,预防创面感染。
老年人直肠脱垂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所致。老年人全身组织衰退,肛门括约肌松弛,再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支气管炎、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增加腹腔压力,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就容易发生直肠脱垂。
胃镜是一种细长而柔软的,前端带有摄像头的医学仪器,医生可通过操作使其从人的口腔进入上消化道,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
肠镜就是一种细长可弯曲的医学仪器,直径约1厘米,前端带有摄像头。医生将结肠镜从肛门插入直肠,经过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一直到小肠和大肠连接的位置,可以观察大肠黏膜的病变情况。
胃肠镜检查,可以发现胃肠道黏膜的病变,如息肉、炎症、癌症等,特别对早期癌症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挽救一个生命,挽救一个家庭。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做胃镜检查
不明原因出现便血、黑便、持续便潜血阳性、贫血、腹部包块或进行性消瘦等。
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休克、腹主动脉瘤、急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精神病患者以及孕妇、不能合作者是做胃肠镜的禁忌。
如果做的是普通胃镜,全程都是在清醒状态下完成的,做胃镜前需口服局部麻药(如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在镜子过咽喉时会有一点儿恶心感,当镜子进到胃内打气时,会有一定的饱胀感,但只要配合医生,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顺利完成;如果做的是无痛胃镜,则是在睡着的情况下完成,以上所说的基本感觉不到。
肠镜分两种:一种是普通肠镜,一种是无痛肠镜。
无痛胃肠镜比普通胃肠镜多了麻醉这一步,在胃肠镜检查开始前麻醉医师会给患者使用麻药,在麻醉作用下,患者能舒适地完成检查。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用了麻醉药物。
因为婴幼儿体质娇嫩,发育不成熟,骶骨弯曲未完全形成,直肠黏膜下组织比较松弛,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垂直,不利于固定;婴幼儿时期又容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病,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作用,因此容易患直肠脱垂。
这是以肛门、直肠发育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畸形。
包括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直肠发育不全、直肠膀胱瘘、直肠尿道瘘、直肠阴道瘘、直肠前庭瘘、直肠会阴瘘、直肠前列腺部尿道瘘、肛门狭窄、肛门皮肤瘘等疾病。
这个要综合考虑,这类患者,一般都有手术禁忌证,不到迫不得已,尽量不做,但如果病情危急亦应当机立断,毕竟生命第一。
原则上必须停药5天以上再行肛肠手术,因为这类药物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如果做了肛肠手术,术后容易出血,风险极大。但如果病情危急,亦可在征得家属同意,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再行手术。
一般会有便血、脱出、腹泻等表现,便血一般量较少或者粪便上带点儿血丝,位置比较低的息肉还会脱出到肛门外,还有就是大便不顺畅,会有拉肚子的表现。
儿童直肠息肉多发生在2~10岁,一旦发现孩子有便血或者大便颜色变黑的情况,请及时前往专科医院就诊。
有少部分小孩的直肠息肉在青春期后有自行脱落和退化的可能。这一部分孩子,平时注意饮食,注意一些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燥、腹泻等一些刺激因素,可能能够自愈。但是绝大部分小孩的直肠息肉是不能自愈的。
这个情况有时候要具体来看,有一部分小孩直肠息肉如果比较孤立,长期观察也没什么变化,在青春期以后可能会自行脱落或者退化。
小儿直肠息肉一般可以先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大多数小儿直肠息肉是良性的,癌变率较低,但如果时间太久或者是多发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还是有癌变可能的。
单发小儿直肠息肉经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但如果是多发性息肉或家族性息肉病,最好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这时候首先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得了肛裂。肛裂的时候会伴有疼痛、大便出血的症状。
小儿肛裂一般是由大便干燥、排便用力、大便擦伤或撑破肛管上皮致局部缺血感染所致。
小儿肛裂一经发现,应尽早治疗,如果发展为陈旧性肛裂,则需手术治疗。
小儿肛裂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目的是用药保持排便通畅和避免粪便干燥,减轻排便疼痛和促进创面愈合。家长首先要注重小孩的饮食调整,帮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
小儿肛裂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都能够治愈,若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采用手术治疗。
大多数肛裂经适当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是能够愈合的,但如果小儿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也是有复发可能的。
因为小儿皮肤娇嫩,免疫机能低下,机体抵抗力差,且性激素水平较高,皮脂腺、肛腺相对分泌旺盛,再加上小儿经常便秘、腹泻、尿布摩擦,易致肛周感染,形成肛周脓肿。
小儿肛周脓肿如果脓腔比较浅、短且范围小,随着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大便次数减少,有自愈的可能;但绝大多数小儿肛周脓肿不能自愈,甚至迁延日久,容易形成肛瘘,甚至造成肛门功能损伤。
小儿肛周脓肿、肛瘘一旦发现,应尽早去专科门诊就诊,医生会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身体状况考虑是否手术治疗。
小儿肛周脓肿、肛瘘,范围局限,位置较浅,只要彻底清除感染肛腺组织,引流通畅,注意保持肛门部清洁,预防腹泻、便秘,一般是不会复发的。
由外向内,结肠壁可分为4层。
孕期常见的肛肠疾病包括痔疮、肛裂、便秘、肛周湿疹以及感染性疾病,如:肛周脓肿、肛瘘等。
孕期便秘是有生理原因的:第一,女性怀孕时,孕激素分泌会增加,孕激素增加以后,能抑制肠道的蠕动,会引起便秘;
孕期便秘是否需要治疗要看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是否影响生活、是否影响胎儿来综合考虑。如果病情较轻,通过日常饮食及生活调节即可,如果病情较重,应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
孕期便秘会增加孕妈体内毒素,导致机体新陈代谢紊乱、P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皮肤色素沉着、产生斑点、瘙痒、面色无华(所谓的“便秘脸”),毛发干枯等,还会引起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头晕乏力,久之又会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对宝宝的发育很不利。
孕期便秘,不可轻易使用泻下剂和灌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晨起后饮温开水一杯;培养清晨排便的习惯,因为清晨的“直立反射”和饭后的“胃结肠反射”可引起强烈的便意;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生活规律、适度活动;如确实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前往专业的医院就医。
孕期便秘,应尽量以食疗为主。
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保持放松心态;合理饮食,禁辛辣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苹果、萝卜等蔬菜,火龙果、香蕉等水果,蜂蜜、豆类等;多饮水;适当活动。
孕期如果情绪波动,会引起代谢的紊乱导致便秘出现或加重,所以孕期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怀孕后由于腹腔压力逐渐增加,尤其在妊娠晚期,痔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瘀血加重,腹压上升,导致痔疮形成。其次孕期饮食习惯改变,活动量减少,亦能导致便秘,孕妇排便用力,促使痔疮形成。
孕期痔疮经常出血,日积月累,可能导致严重贫血而出现头昏、气短、疲乏无力、精神不佳等症状,影响孕妈的健康与胎儿的发育,导致胎儿发育迟缓、低体重,甚至引起胎儿早产或死亡。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可暂不治疗;若影响生活,且在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后仍不能控制病情,可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适当用药物治疗;若严重影响生活及胎儿安全,可采取手术治疗。
孕期痔疮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能保守就不手术,且保守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不全身用药。若病情危急,必须手术,医生会以创面小,痛苦少,不良反应小为原则。
①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②能不用药尽量不用或少用;③尽量以局部用药为主;④要以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为主。
孕期得了痔疮原则上不建议手术,一般以饮食、休息甚至药物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时,一定要到专科医院找最专业的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千万不可盲目手术。
孕期痔疮的手术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保证孕妇安全为主,所以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用药都要认真选择。
孕期出现大便出血,一般是由痔疮或者肛裂引起的,但是最好要查明出血的原因。如果确定是由痔疮或者肛裂引起的出血,出血量比较少或者是偶尔出血,对胎儿影响不大。但如果每次大便后都出血,并且出血量多,就容易引起孕妇贫血,如果贫血严重,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身体及发育肯定会有影响。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少吃辛辣、刺激、油炸的食物。
孕妇患肛裂多数是由便秘导致的,很多孕妇都有这样的经历。孕妇在怀孕时期由于胎儿不断增大致腹压增高,使粪便通过受阻,停留时间延长,水分吸收增加,导致肛裂出血等症状。
筛查结肠癌有很多措施,包括:大便隐血试验、测定大便中脱落癌细胞的基因、肠镜等。
全世界结肠癌平均发病率:男性为16.5/10万,女性为14.7/10万。其中,美国夏威夷州的日本裔美国人男性结肠癌发病率最高,非洲、印度发病率最低。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属低水平国家之一。
世界范围内男女结肠癌发病率接近,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则男多于女,约为2:1。
我国结肠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45岁,较欧美国家报道的55岁提前了10岁。结肠癌在我国虽然发病率较欧美低,但危害对象则较欧美年轻。
大部分的结肠癌发病,跟饮食习惯有关系,如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习惯引发的结肠癌是不遗传的;但一部分结肠癌,比如说家族性的,由息肉病最终恶变引起的结肠癌,就跟遗传因素有关。
常吃肉类罐头食品、动物肝脏以及高动物脂肪的人易患肠癌,而常吃蔬菜、水果以及仅用植物油烹饪菜肴的人很少患肠癌。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证实,吸烟是结肠癌危险因素之一,此外,吸烟也被证实是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
人类是一个心理与生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心理学因素和生理学因素同样与癌相关。长期受沮丧、焦虑、苦闷、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刺激的人好发癌症。
医生会根据结肠癌诊断要点做出临床诊断,主要诊断依据有:不明原因的贫血和乏力,消化不良,持续腹痛,腹部扪及肿块,排便习惯改变,血便或黏液血便以及结肠镜检查看到具有特征性的病变,气钡双重对比灌肠造影X线片中显示特征性病变等。
结肠癌主要与结肠炎性疾病,如肠结核、血吸虫病肉芽肿、阿米巴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息肉等相鉴别。
结肠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尽管各种新技术、新疗法在不断涌现,手术切除仍是现在治疗结肠癌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
概括起来说,即根治性、安全性、功能性三性原则,且其考虑次序不能改变。在肿瘤能够切除的情况下,首先要求遵循根治性原则,其次考虑到安全性,最后才尽量考虑功能性原则。
①一般性检查:在手术前,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②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最为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是制订手术方案的基础;③实验室检查:术前应围绕手术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及大便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象、空腹血糖、心肺功能等项目;④医学影像检查:包括超声、CT、X线及同位素扫描等检查。
结肠癌手术切除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①对癌肿尚限于肠壁的患者,切除病变肠段及其淋巴引流区,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②对癌肿已穿透肠壁或已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按照根治手术切除的要求和范围切除,并加强手术前后综合治疗,争取对转移灶行手术切除。
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全面细致的探查;②手术中严格遵守无瘤技术;③肿瘤整块切除;④彻底清扫淋巴结。
①盲肠癌及升结肠癌根治术:可用于治疗盲肠癌、升结肠癌、结肠肝曲癌;②横结肠癌根治术:适用于横结肠中部进行期癌;③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进展期降结肠癌、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癌;④乙状结肠癌根治术:适用于进行期乙状结肠癌。
腹腔镜微创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比,术后恢复更快,痛苦更小,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少,但费用相对高一些。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腹腔镜手术的风险和操作难度大于开腹手术,比如患者有广泛的肠粘连、病理性肥胖等。患者应在医生的建议下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最适合的术式。
3个月抽血行肿瘤标志物的复查,第一年内每半年行肠镜和CT检查一次,第二年、第三年每年行肠镜和CT检查,如果没有问题,三年后每2年检查一次。
恶性肿瘤是有一定遗传倾向的,直系亲属如果有直肠癌或者消化系统方面的癌症,本人属于高发人群,需提高警惕。
至今为止,没有发现直肠癌有传染的报道,也没有明确的依据证明直肠癌会传染。
直肠癌二、三、四期术后,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分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化疗方案,常见的化疗方法有口服、静脉注射等,术后化疗一般情况下需要6次,化疗的同时,建议配合中药调节,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直肠癌术后配合中医药的治疗,对直肠癌术后的恢复、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等均有积极的作用。直肠癌术后的中医治疗常常从补气益血,培补肝肾,健脾等方向入手,医生会辨证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
肠造口,即人造肛门,主要是通过腹壁上的开口使肠道内容物排出体外,达到排便的作用,对于暂时或者永久性丧失肛门功能的患者起到替代肛门的功能。
①如果肿物的位置距肛缘5厘米以下,基本上要考虑肠造口;②如果吻合时对吻合口没有绝对把握,为了安全起见,建议行预防造口。
肠造口的患者可正常社交、结婚生子,基本上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先避免自己的心理负担。
①准备用品;②除袋(一手固定皮肤,一手由上往下撕造口袋);③清洗抹干(由外向内,环状清洗);④度量造口大小(圆形测直径、椭圆形测最宽点和最窄点、不规则造口采用图形或者描模法);⑤裁剪(一般比造口的大小大1~2毫米);⑥粘贴(依据造口位置由下往上贴,轻压内侧周围,再由内侧往外侧加压,造口底板完全贴在皮肤上,注意底板粘贴要平整);⑦夹上夹子。
小便造口:每3~5天一次;大便造口:每5~7天一次。
①少吃易产生气体的食物;②少吃易产生味道的食物;③避免吃容易腹泻的食物;④避免吃容易导致便秘的食物;⑤进食粗纤维食物要适量。
结肠癌是指乙状结肠至回盲部(包括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的癌。
结肠癌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和大便带血,多数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排便前可有轻度腹痛,稍后可有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
从整个结肠而言,结肠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
是的,结肠癌分左侧结肠癌和右侧结肠癌两类。其中,右侧结肠癌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贫血及肿块为主,腹痛多向脐上放射;左侧结肠癌临床表现以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及肠梗阻为主,腹痛多向脐下放射。
结肠癌在钡剂灌肠时可见到下列类型
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
主要有直接浸润、淋巴转移、血运扩散以及种植扩散四种途径。其中,淋巴转移是结肠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很多患者会要求医生开“有劲”的泻药,以尽快排便。但这些药中医称为“峻泻剂”,因其作用峻猛,极易损伤脾胃。故便秘患者还是不要一心图快,以使用对肠道作用温和而持久的“缓泻剂”为宜。
服药后大便不通可尝试灌肠,若仍不能排便,可人工辅助排便,即用手挖出大便。对于肛门、直肠肌内障碍者可进行外科手术。
根据灌肠目的分为清洁灌肠和保留灌肠。清洁灌肠就是导泻,使肠内物质排出,主要用于术前肠道准备、粪便嵌顿、急性便秘,一般用温生理盐水或肥皂水。保留灌肠需要灌入的液体在肠内存留一些时间,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灌肠液为药物。
患者左侧卧位,身体自然屈曲,暴露臀部。实施灌肠者站在患者背侧,戴好无菌手套,将灌肠液注入灌肠瓶内,悬挂于一定高度。排出灌肠器内液体并夹闭上端,将下端涂抹石蜡油等润滑剂后沿患者肛门缓缓插入10厘米,松开夹闭器,使灌肠液流入肠内。直肠的保留灌肠大约100毫升,清洁灌肠则以肠内残渣排出为度。
首先让患者取蹲位或跪俯卧位,暴露臀部,取便者戴无菌手套并在外层涂润滑油,用右手食指缓慢插入肛门,当触及大便硬结外端时,尽量将手指沿直肠腹侧推进,越过大便硬结,触及大便硬结另一端时,手指略屈曲,将大便挖出。若大便硬结过长,可用手指将大便分成几段,分段挖出,整个过程动作要和缓。
一般便秘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及内科治疗缓解,不建议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疗效差和经便秘特殊检查显示有明显异常的慢性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可能。
直肠癌是指齿状线到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便血80%~90%、便频60%~70%(3次或3次以上)、便细40%、黏液便35%、肛门痛20%、里急后重20%、便秘10%。
①定期复查:3个月抽血行肿瘤标志物的复查,半年行肠镜和CT检查,一年行肠镜和CT检查,然后前三年,一年检查一次,如果没有问题,三年后每两年检查一次;②注意饮食:少吃高脂肪食物,其次是煎炸烧烤类食物;③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情。
一般情况下可先去肛肠科做肛门指诊,随后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肠镜检查,确定肠道内是否有肿物存在,必要时还要做增强CT、核磁共振、PET-CT检查以获得更多关于直肠癌的相关信息,还可以进行肿瘤标志物、直乙镜等检查,对直肠癌有前期的预判。
①饮食因素(低纤维,高脂,高蛋白,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②遗传因素(直系亲属患有直肠癌,本人的患癌风险比较高);③生活方式:吸烟、肥胖、压力比较大的生活方式都是直肠癌的诱发因素;④寄生虫:血吸虫病被认为是直肠癌的诱发因素。
如果肿物的位置距肛缘5厘米以上,可以考虑保肛治疗。
直肠癌早期,没有转移的情况下,建议选择手术根治治疗。
①需要对身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保证患者可以顺利地接受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治疗;②心理准备,要让患者内心接受病情,积极配合治疗;③肠道准备:术 前需要保证肠道干净。
①需要对身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保证患者可以顺利地接受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治疗;②心理准备,要让患者内心接受病情,积极配合治疗;③肠道准备:术前需要保证肠道干净。
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住院7~10天。
排气之前禁食水,如果口渴可少量喝水;排气之后排便之前,流质饮食;排便之后,半流食;出院后普通饮食。
好发于素体阳盛,嗜酒,喜食辛辣食物,或热病之后的人。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或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气秘:多发于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的人。表现为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腹中肠鸣,嗳气,胁腹胀痛,舌苔薄腻。
表现为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手足不温,舌苔白腻。
多发于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的人。表现为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腹中肠鸣,嗳气,胁腹胀痛,舌苔薄腻。
多见于劳倦、久病、年老体虚之人。表现为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
多见于产后或贫血之人。表现为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少寐,口唇色淡,舌淡苔少。
多见于更年期的妇女。表现为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选用粳米、小米、山药、马铃薯、香菇、鸡肉、鸡蛋、鹌鹑、鲫鱼、黄豆、白扁豆等益气健脾食物,注意减少进食空心菜、萝卜等。
选用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苦瓜、莲藕、芥蓝、荷叶、黄豆芽等寒性食物。
选用银耳、百合、西红柿、莲子、鸭肉、猪肉、芝麻等补阴生津食物,禁食辛辣刺激、甘甜食物。
食用黑木耳、胡萝卜、茄子、菠菜、红枣、瘦肉、猪肝、羊肝、甲鱼、荔枝、桂圆、猕猴桃等。
多见于感受寒邪后或年老之人。表现为大便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胱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舌淡苔白。
包括内服和外用。
艾灸是用艾绒或其他药材,借灸火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达到温通气血的一种中医外治法。适用于冷秘和阳虚秘。需在医师指导下运用,以免发生烫伤或辨证失误加重便秘。
可以。针灸可通过腧穴的局部刺激,增加胃肠道动力,改善肠道菌群,以及通过肠一脑轴改善大脑功能,有助于慢性传输型便秘的治疗及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刮痧、埋线等方法与之类似,也可通过腧穴局部刺激达到以上疗效。在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这些中医特色疗法效果更好。
推拿按摩可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排出,对慢性传输型便秘效果较好。我们可在家中自己按摩,简单、方便。
两手重叠,自右下腹开始,缓慢向上揉至右肋下,拐向左,揉至左肋下,拐向下,揉至耻骨部(顺时针方向),力度以能使腹部凹陷1~2厘米为宜,每次按摩时间15~20分钟。
先将双手搓热,然后用双手同时揉擦腰部两侧,从上至下,反复多次。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蜂蜜、决明草等。勿擅自服用。使用其他中药时警惕含有以上成分,可能会导致腹泻。
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有关,在患者体内常常检测出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多灶性萎缩性胃炎也有免疫因素参与,一般认为免疫因素所导致的胃黏膜损害是继发的,在其他致病因子作用下,使壁细胞抗原释出,引起迟发型细胞免疫反应,继而产生体液免疫,造成壁细胞的破坏,黏膜的萎缩。
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CAG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目前研究较多的集中在高盐、过热的食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张沥等报道长期过热、过咸饮食可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及调控基因失控,导致CAG的形成。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衰老可引起胃黏膜小血管扭曲、小动脉壁玻璃样变和管腔狭窄,这种胃局部血管因素和胃黏膜半生理的退行性变,可使黏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和胃黏膜屏障功能低下,引起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是老年人发生CAG的重要因素。
大脑皮质通过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来保证对全身组织器官功能的调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部分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故引起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均可成为CAG的致病因素和加重因素,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十二指肠液反流、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其他如重金属元素的刺激、缺铁性贫血、慢性肝病、年龄因素等均与CAG的发生有关。
CAG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认为CAG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
CAG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有些CAG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 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缺乏、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目前认为CAG若早期发现,及时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改变了以往人们对CAG不可逆转的认识。
目前认为CAG的发生与HP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因素、年龄、高盐、过热、低维生素饮食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HP是CAG的主要病因,HP的致病机制与其本身具有的黏附作用、分解尿素产生氨的毒性作用、自由基的损伤作用、感HP的多种酶、染造成免疫功能缺陷、感染时病人的年龄以及感染引起维生素C缺乏等因素有关。目前对于不同基因型的HP菌株的感染与CAG的关系报道不一,有待进一步论证。
Sanduleanu等报道长期应用抑酸治疗的病人可引起HP以外的其他细菌感染,它对于胃体萎缩性胃炎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如有双重感染可以显著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的危险性。
CAG主要是通过损害胃黏膜屏障引起,胃腔内的H+通过受损的屏障反弥散入胃黏膜内,刺激组胺分泌,组胺又可使胃酸分泌增多,并作用于血管H1、H2受体引起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胃黏膜有效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CAG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CAG患者的胃黏膜血流量(GMBF)明显降低,而胃黏膜血液循环对于维持胃黏膜的生理功能及防御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如PGE2,它作为舒血管因子及胃黏膜保护剂运用于临床。郭昱等报道血管活性肠肽(VIP)在CAG患者中明显减少,VIP的减少可以引起GMBF的减少,更为重要的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含量减少,因而细胞正常代谢受到干扰,细胞分化受到抑制,细胞分裂加速,使一些非分裂周期的细胞进入分裂期,干扰了通过蛋白激酶对基因调节的过程,以致改变了细胞的遗传性。张健等人报道胃良性病变,肠化生、异型增生及癌变细胞cAMP浓度依次递减,支持cAMP在VIP减低致CAG胃黏膜出现高代谢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的作用机制。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促胃液素、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激素(GH)、维生素等。郭昱等报道在CAG患者的血清当中存在促胃液素、EGF水平的增高及生长抑素(SS)水平的减低;而Lippincott等报道重度CAG患者血清中促胃液素水平降低,但当出现高促胃液素伴鸟氨酸脱羧酶和COX-2表达增强时可能标志着CAG有向胃癌转变的趋势。
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
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推荐成人每天至少喝水1.5~2L,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g,可适量食用能润肠通便的食物,如芝麻、蜂蜜、甜杏仁等。
适当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对于久病卧床、运动量少的老年人尤其有益。
建议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不看书,不玩手机;排便时间宜在5分钟以内,不宜过久;排便姿势正确;勿憋便。
保持心情舒畅,消减压力,规律作息。
多喝水,保持肠道内有足够的水分软化粪便。
粮食类:大米、红薯、玉米等。
只有熟透的香蕉才能通便,如果多吃生香蕉反而会加重便秘。因为没有熟透的香蕉含有较多鞣酸,会抑制胃肠蠕动。所以将香蕉放在透风处存放至表皮稍有黑斑,但内里质地并未改变时食用效果最好。
喝酸奶对便秘是有好处的。因为酸奶含有肠道益生菌,有利于改善肠道功能和增加肠蠕动。
深蹲、直腿抬高、提肛运动、跳绳、慢跑、瑜伽、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
晨起后可通过转腰运动促进肠蠕动。
容积性泻剂:欧车前、麦麸、甲基纤维素、聚卡波非钙片。注意服药时要多饮水。
很多便秘的患者经常自己服用泻药,还有些爱美的女性,认为“清肠茶”没有不良反应,可以保持身材,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首先,这很容易造成肠道对药物的依赖,一旦停药,便秘容易加重。其次,很多通便茶含有蒽醌类泻剂,长期服用可以导致结肠黑变病,这种病变甚至与结肠癌的发生相关!所以通便药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不可自行长期服用,也不要随意喝减肥茶。
因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等含有大黄成分的清泻药,很多患者就养成一便秘就买来吃的习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牛黄解毒片是一种含有蒽醌类的泻药,长期服用可导致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是肠镜下黏膜表现为蛇皮状或网格状改变的一种肠道病变,主要由蒽醌类泻药长期刺激产生。研究显示,结肠黑变病患者中发现腺瘤与结肠癌的概率高于非黑变病患者!
目前已知含有蒽醌类成分的常见中药有大黄、芦荟、决明子、番泻叶。
脱水;可能导致大出血;急腹症者可能导致腹痛加重或炎症扩散;妊娠期可能导致流产;中枢性抑制剂(如苯巴比妥)中毒者可致中枢抑制加深。
结直肠肿瘤、各类肠炎、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脱垂、痔、肛裂、肛周脓肿等。
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尿毒症、重金属中毒、高钙血症、低钾血症、高或低镁血症等。
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精神心理障碍等。
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病、淀粉样变性等。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抗帕金森药、利尿剂、解痉药、钙拮抗剂、钙剂、铁剂、止泻药、非甾体抗炎药、含铝或钙的抗酸药等。
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它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和(或)性状的改变,腹痛、腹部不适常在排便后改善。
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常见的检查有:血、粪便常规、粪便潜血等常规化验;结肠钡剂造影、腹部CT、电子结肠镜;腹盆腔其他影像学检查。
有必要。在确定便秘原因时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而肠镜检查可以发现肠道内的微小病变,如肠息肉、早期肠癌等,这些是其他检查无法实现的。
肛门指诊简便、易行,可初步评估肛门周围肌肉功能及了解有无肛门直肠肿物等器质性病变。
胃肠传输试验是一种对于结肠运输功能的测定试验,是诊断慢性传输型便秘的首选方法。此试验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简单来讲是顿服不透X线的标记物,于48小时摄片1张,必要时72小时再摄片1张。然后根据标志物的分布和排出率,判断是否存在结肠传输延缓、排便障碍。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是将压力测定装置置于直肠内,检查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与协调情况,对排便障碍型便秘的诊断和类型提供帮助的一种检查方法。
球囊逼出试验是根据患者排出直肠内的充水或充气的球囊所需的时间来评估直肠的排出功能。该检查常作为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初筛方法,但结果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盆底肌不协调收缩的可能,因此不能单独用来诊断排便障碍,还需临床综合分析。
是在患者做好肠道准备后,向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患者模拟生理性排便时肛管直肠动静态的一种检查。主要测量项目有肛直角、肛上距、耻骨直肠肌长度、直肠前突深度。
是用电极描记盆底众多肌肉的活动情况的检查。是诊断盆底肌不协调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多将其与其他检查如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等的结果联合评估肛门直肠功能。
根据患者的病史,完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做肠镜和上文提到的明确结直肠肛门情况的检查即可确诊。
便秘的根本治疗在于去除病因,所以器质性便秘首先要治疗原发病。如肛门疾病引起的便秘需到肛肠科就诊,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便秘到内分泌科就诊,药物引起的便秘需要减少药量或应用其他替代药物等。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胃肠道营养性多肽。EGF通过与胃黏膜内EGF受体(EGFR)结合,加速上皮细胞的增生与分化作用;还具有黏膜保护作用,是维持胃肠黏膜完整性的重要因素。
内皮素(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共同存在于感觉神经内,是一对具有拮抗作用的血管活性肽。出现损伤因子时,通过CGRP的释放增加胃黏膜血流量(GMBF),防止H+反弥散,有利于损伤黏膜修复和萎缩腺体恢复。
生长激素(GH)由腺垂体(垂体前叶)分泌,受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调节。研究证实,GH、生长激素受体(GHR)转录在胃肠道广泛表达,尤其是上皮细胞的表达,提示GH和GHR对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生长和分化有直接调节作用,能改善蛋白质合成效应,并促进损伤伤口愈合,促进胃肠道增殖修复,调节胃肠道免疫功能,刺激胃黏膜内因子含量。有报道GH在CAG患者中水平低下,CAG的发病可能与GH的水平低下有关。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HP感染率很高,但CAG或胃癌的发病率却很低,这一现象被称为“非洲之谜”,这些现象提示宿主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
CAG的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大量临床资料已明确提示在老年人群中存在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半胱氨酸增多。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数小时至最初几天会出现首次排便,多为黏稠的墨绿色物质,这是胎粪。
足月儿出生后24小时不大便可能存在消化道畸形。
人工喂养的婴儿较母乳喂养者更易发生便秘,主要由于配方奶粉中含有的酪蛋白和钙较母乳中多。6个月后的婴儿可通过增加辅食纠正,如蜂蜜、番茄汁、枣汁等果汁。较大婴儿可加菜泥、水果、粥类等。
新生儿不排便首先考虑消化道畸形
便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控制血糖对便秘治疗有益,但对于糖尿病患者便秘仍缺少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靠调整生活方式和使用泻药来改善症状。
该排便时不排便,总是憋着,错过便意。
粪便颜色出现异常,如白色、黑色便,便血、便中夹有脓液。
有了以上对于粪便和便秘的基本认识,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粪便状态,向医生说明便秘的持续时间、加重时间,非药物干预下多久能排一次便,大便的性状,排便的感觉,发病的缓急,伴随症状,诊疗经历,用药史,既往病史,工作、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精神状况等。
由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引起便秘。
有调查显示便秘患者的结肠息肉检出率更高,并且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需尽早切除。
心理因素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其与便秘的相关性也已被证实。一方面,便秘可伴随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状况发生;另一方面,便秘也可导致或加重心理障碍;同时,这些心理状况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患者就医行为。
便秘患者可因粪便干、硬,排便时撕裂肛管引发疼痛,出现肛裂,进而引发肛窦炎、肛周脓肿、肛瘘等,也可因排便困难不得不久蹲强努,久之发生脱肛、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等病变。
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门脉高压,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便秘患者排便时的剧烈用力会使腹内压力突然增高,可能引发食管一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出现呕血、便血,可危及生命。
部分肺结核患者血管会遭到破坏,出现咯血的症状。除了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也可出现咯血。对于这些病人,若因便秘而用力排便,可使胸腔、腹腔压力骤然升高,血管壁破裂,引发大咯血,危及生命。
便秘常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这可能与家族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但其是否能遗传尚未得到证实。
女性有月经周期,其中在排卵后至月经来潮期间孕激素分泌增多,对肠道蠕动有抑制作用。
女性的肌力较男性弱,无论大便传输的力量还是排便时的腹压都较男性低。
女性食量较小,而如果再过于节食就很容易引起便秘。
女性更易受环境和情绪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分泌和蠕动能力下降;盆底、肛门括约肌等肌力减弱,直肠敏感性下降。
①饮食因素。老年人牙齿脱落,喜食精细食物,缺乏粗纤维和水分;食量减少,胃肠反应时间减慢。②排便习惯。一些老年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常忽视便意。③活动减少。由于疾病或肥胖,运动减少,缺乏运动性刺激推动粪便。
老年人易有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障碍,以及脑供血不足。
老年易患直肠前突、直肠脱垂等病,易导致出口梗阻引起排便障碍。
患有糖尿病、尿毒症、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等可伴随便秘。
服用阿片类镇痛药、抗抑郁药、利尿药或滥用泻药都可造成便秘。
一般瘤体较小时无明显症状。若瘤体较大或破溃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排便不畅或便秘、便血、腹胀等症状。
肠腔内最常见的病变就是“肠息肉”,以上这些肿瘤都不算常见,所以简单了解即可。上述几种大肠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脂肪瘤。
这几种肿瘤都相对易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随着年龄增长肠镜检查必不可少!平滑肌瘤、脂肪瘤的发生男女无明显差异;间质瘤、血管瘤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脂肪瘤的恶变很罕见,无症状和并发症可以不处理,有糜烂出血和肠套叠者可内镜下局部切除。
在明确瘤体的深度、大小等综合信息的基础上,内镜下治疗一般选择ESD术(黏膜剥离术),简单讲就是从肠壁的深处将肿物挖出来。若病变范围大,具有恶性转移等也可能选择开腹手术。
便秘是种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清宿便,排肠毒,润肠道”的广告语,但便秘真的就是宿便过多吗?一般来说,人体从进食到排便为24~48小时,所以多数人每天排一次便。不过我们讲过,排便情况有个体化差异,有的人一天排两三次,有的人两三天排一次,若不伴随其他症状,都是正常的。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并不能用“宿便”来概括,医学中也不存在这一术语。
从便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若只有便质干硬,但排便顺畅,排便次数也正常,并不算便秘,而以下这些情况都应称作便秘。
有些患者刚开始排便时非常干燥,费力,接着排出的却是软便或稀便。这属于中医角度的“脾虚”,也就是脾气虚弱,水谷运化不畅,常辨证为“脾气虚”或“脾胃虚寒”,可能与西医的“消化不良”相关。
这是调节肠道的神经及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所致,可因滥用泻药引起,也可见于肠结核局限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癌等疾病,需引起重视。
每天必须排便一次,排便量少是不正常的,便秘会中毒,便秘自己吃药就行不需要就医,适当腹泻有好处······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易导致肛门疾病:如痔疮、肛裂。
很多便秘患者的饮食缺乏纤维素,过于精细,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原因。此外,便秘患者排便时过于用力可使血压升高,容易诱发脑溢血、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
停留于肠内的粪便产生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血液代谢到全身,部分从皮肤排出体外,导致皮肤血运障碍,这会加速皮肤衰老,导致皮肤粗糙,产生痤疮、雀斑等。
目前无明显证据证实便秘能直接导致大肠癌,但大肠癌的患者常因为肿瘤在肠腔内占据而出现便秘的症状。
直肠黏膜脱垂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乙状结肠下段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本病发生于各年龄阶段,但以儿童、经产妇及老年人多见。
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盆底支持系统的紊乱,如肌群、韧带的松弛或直肠与骶骨的分离,导致直肠失去盆底支持系统强有力的固定而出现滑脱下移。
直肠黏膜部分下移,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下移的直肠黏膜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不完全脱垂,仅是黏膜脱垂。大便时或腹压增加时直肠黏膜壁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厘米。
完全性脱垂,此期是直肠全层脱垂,不合并肛管脱出。
直肠全层脱垂合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脱出。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此病辨证为脱肛,“脾虚气陷证”。
儿童盆腔组织结构发育不全,直肠的周围组织不能牢固地支持、固定直肠,加之日常儿童腹腔内的压力长期处于增高状态,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频繁腹泻、排便时间过长时,会出现直肠黏膜脱垂现象,随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消失。
成人的黏膜脱垂除日常防治便秘、腹泻外,不完全直肠脱垂多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而完全性直肠脱垂则以综合治疗为主,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的术式也不尽相同。
目前针对I~II度直肠脱垂,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根据病情轻重、大夫经验水平综合考虑。
直肠阴道瘘,简单地说,就是直肠和阴道异常地相通了,形成一个缺口,排气排便时由于直肠肛管压力较大,会使气体、粪水等从缺口处进入阴道,使阴道出现排便、排气、局部慢性炎症等现象。
大多由于创伤引起,常见于分娩时的阴道撕裂伤,此外,周围手术损伤、炎症性肠病、癌肿侵蚀、药物腐蚀、放射性治疗、其他穿入或闭合性损伤等也可导致此病。
这类患者多数可能会出现直肠控气、控便困难或性生活受限,也可能由于局部感染引发泌尿、生殖道逆行感染甚至出现全身感染症状。该病会给女性病患的身心带来很大伤害。
直肠及阴道指检、肛镜或阴道窥器检查就可以确诊,有些患者可能需要肠镜、钡剂灌肠、X线摄片、B超、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
目前直肠阴道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建议找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手术治疗。
直肠阴道瘘根据瘘管在直肠的开口位置高低,可分为低位瘘、高位瘘、中位瘘。
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瘘管在肛管或直肠内开口的位置。一般可分为经腹、经肛门直肠、经阴道和经会阴进行的不同方式。
直肠阴道瘘是直肠和阴道之间形成的通道,以阴道排便、排气、局部慢性炎症为其主要症状;膀胱阴道瘘为膀胱和阴道之间形成的通道,以漏尿为其主要症状,可因尿液长期浸渍而发生外阴及臀部尿性皮炎,易发生尿路感染,但不会有气体或者粪便从阴道排出。
见于各种原因使异物刺入肛门直肠内。手术损伤:因盆腔内、会阴部、肛门直肠和骶尾部各种手术时产生的误伤。
如各种肠镜、肛体温计、灌肠器等,放入不慎,或在取活体组织检查及电灼直肠内良性肿瘤产生的损伤。
在战争时期多见,如枪弹、炸弹、刺刀等所致的损伤。
如臀部创伤、骨盆骨折、分娩时会阴撕裂,或边缘锐利的直肠内异物等,均可损伤肛管和直肠。肠镜检查时,因气体注入太多,压力骤然增加,也可使直肠破裂,当呕吐、举重时,用力过猛,有时直肠也能自发性破裂。
肛门直肠的损伤症状,因损伤的轻重、部位和直肠及血管损伤的范围等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症状是疼痛。
肛管损伤容易诊断,直肠损伤则诊断较难,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根据病史和刺入异物的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出血、污染等情况,结合受伤体位和姿势,再结合局部体征和指检等检查,可以进行诊断。
视诊检查可见肛门处有原手术或外伤疤痕畸形,有粪便沾染现象。
直肠上段损伤严重或穿孔时,如有出血先止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边止血边抢救休克。争取早期手术,可防止腹膜炎或腹膜外间隙感染,减少并发症状。如无休克应立即修补穿孔,必要时手术剖腹探查。
适于肛管及会阴部撕裂伤、挤压伤、清创后会阴修补,为保证伤口愈合、消除感染,局部可用广谱抗生素。
腹膜反折部以下、肛提肌以上的直肠损伤,可采取侧卧位,经骶部做切口、切除尾骨,修补裂口后,放置引流。
适于直肠下段及肛管的表浅裂伤,清创后,经会阴部修复即可。
注意休息,室内经常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舌象、皮肤、出汗、大小便等变化。注意饮食宜忌,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并观察药后效果和反应。
这和肛窦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中医认为肛窦炎多因湿热下注、热毒炽盛、阴虚内热、气虚下陷、气滞血瘀等所致。饮食不节制、过食醇酒厚味、辛辣炙烤等导致湿热内生,下注肛门则发展为本病。因肛窦炎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肛乳头增生肥大,中医形象地称为“悬珠痔”。
肛裂以排便及便后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有特殊的疼痛周期,可有少量便血,检查肛管皮肤有纵行裂口、溃疡;肛窦炎临床表现多样,无明显疼痛周期。
没有。肛窦炎和痔疮属于病因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肛窦炎为感染性疾病,痔疮为解剖结构异常性疾病,肛窦炎发病与否及发病轻重程度与痔疮均不相关。
保持排便通畅及肛门部清洁,及时治疗腹泻、便秘;合理饮食,少食辛辣物,少饮酒。
肛窦炎患者化验检查可能查不出异常,应由肛肠外科医师做肛门指检和肛门镜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来诊断。
肛窦炎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肛窦炎不是自限性疾病,不会自愈。
肛窦炎急性期可根据感染的细菌种类选择相应的敏感抗生素治疗,非急性期使用抗生素疗效不确切,建议由专科医生制订治疗方案。
肛窦炎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分内治和外治,内治可选择相应抗生素,外治可采用中医特色疗法:熏洗法、塞药法、灌肠法。若本病反复发作,形成局部脓肿时,需手术切开引流治疗。
术前常规需要做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生化、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心电图检查,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
患者手术前需要做好术前检查、肠道准备(清洁灌肠)、术区备皮(剃去手术区域的毛发)、心理准备、饮食准备(忌食辛辣刺激物等),以及购置术后坐浴盆、护垫、一次性内裤以及其他日常洗漱用品。
肛窦炎手术风险主要有术中、术后大出血,以及术后伤口感染、术后伤口水肿、伤口愈合不良等。
肛窦炎如果不予治疗,炎症可能进一步扩大形成肛周脓肿;可能刺激肛乳头增生肥大形成肛乳头瘤;还可能因炎症持续刺激而致使分泌物增加,出现肛门潮湿、瘙痒。
肛窦炎手术创伤比较小,术后疼痛较轻,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肛窦炎手术几乎不损伤肛门括约肌,不会造成肛门失禁。
肛窦炎手术创伤较小,不会切除过多肛门皮肤组织,一般不会造成肛门狭窄。
因手术前会按常规做清洁灌肠,手术当天一般无大便,手术后第一天如有便意可以正常排便。
如不合并其他疾病,常规住院3天左右。
没有。先天性原因导致的疾病并非遗传疾病。
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来确诊。临床症状主要是骶尾部肿痛流脓水,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寒发热;典型体征主要有骶尾部中线有细小凹坑,凹坑有细孔;检查主要有B超和核磁,可以评估藏毛窦感染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藏毛窦虽然不常见,但这个病并非疑难杂症,可以治愈。
不能,手术是唯一有效根治的方法。
患者手术前主要需要做好术前检查、肠道准备(清洁灌肠)、术区备皮(剃去手术区域的毛发)、心理准备、一次性内裤以及其他日常洗漱用品。
术前常规需要进行血常规+血型、生化、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心电图检查,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
抗生素抗感染、伤口换药等
伤口裂伤;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服用润肠通便药,防止大便干结,排便时张力过大;术后定期剃除骶尾部毛发。
手术后一般需要住院5~7天,经复查血常规正常,伤口脓性渗液明显减少,创面引流通畅,无明显出血,无其他不适后即可出院,但出院后仍须定期复诊及换药。
肛门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发生于肛门及肛周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疣状赘生物,常因接触带病毒的器物或性接触感染所致。
肛门尖锐湿疣的自觉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感觉到肛周灼痛、瘙痒及压迫感等,初发时可见少数微小淡红色丘疹,并逐渐增大、增多,倾向融合或互相重叠,呈大小不等的菜花状、乳头状。因分泌物浸润,表面可呈白色、污灰色、红色或有出血表现。
本病主要是长期肛门皮肤不洁或分泌物刺激、摩擦而引起皮肤慢性炎症性损害,继而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所致,人乳头瘤病毒容易在人体潮湿温热部位生长繁殖,所以肛门与生殖器部位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肛腺炎,一般由细菌感染引起,临床症状常常不典型,多数患者表现不尽相同,轻重不一。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作息规律,避免焦虑、紧张、过度劳累
除去各种可能引起湿疹的原因,对其他慢性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龋齿、鼻窦炎,各种肛肠慢性疾病如痔、肛瘘、肛窦炎都应积极治疗,在用药过程中如见局部出现红斑、瘙痒等可疑过敏性症状时,应立即停药。
首先查明肛门湿疹原发病灶,如是否为肛瘘、直肠脱垂、内痔脱出、肛门关闭不严等造成,如果经检查确实为以上疾病所致,必须去除原发病灶肛门湿疹才能治愈。如果是不明原因导致的肛门湿疹,一般可用中药熏洗或外加全身治疗。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肛周湿疹,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亚甲蓝注射液做肛周皮下封闭术、肛周皮下神经离断术及激光治疗等。
目前临床对肛周湿疹的治疗主要采用亚甲蓝皮下封闭术治疗。
由于肛周湿疹的亚甲蓝皮下封闭术是将药物亚甲蓝注射到皮下以封闭病变周边神经组织,不损伤任何的肌肉及周围组织,基本属于无创的手术,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微创手术。
由于亚甲蓝皮下封闭术所用的药物中含有麻药,故整个手术过程可以达到无痛。
由于亚甲蓝皮下封闭术属于无创手术,而且阻滞神经后疼痛感基本消失,所以术后伤口基本无痛。有些患者会有灼烧感,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消失。
如果没有合并其他手术,亚甲蓝皮下封闭术属于无创手术,一般术后观察半小时即可,无须住院。
亚甲蓝皮下封闭术属于无创手术,对肛门括约肌几乎不损伤,术后是不会造成大便失禁的。
术后肛周因为受到刺激有想大小便的感觉,多是因为紧张所致,所以很可能是一种假象。肛周由于神经阻滞还会有麻木感。
由于亚甲蓝封闭术几乎是无创手术,所以术后随时可以排便,但尽量建议术前排便,使得术后排便时间尽量延后,利于伤口恢复。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思想顾虑,因肛周湿疹部位特殊,奇痒难忍,反复搔抓,病程长,易复发,影响工作和睡眠,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对治疗及预后持怀疑态度,针对患者的心理,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把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告诉患者。同时介绍手术的作用及效果,使患者解除精神紧张,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与医生合作。
以纯棉宽松衣服为佳,尽量不穿化学纤维做的衣物,忌用肥皂水、洗衣粉等强碱性水和热水洗烫局部,忌用刺激性药物熏洗、坐浴或外敷
术后中药熏洗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效果,建议每天两次,每次温热坐浴10分钟左右,温度不宜过高,以自己舒适为宜。
单纯的肛周湿疹封闭术1周之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性生活,1个月后可以恢复正常。
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肛周皮肤病,属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和肛周皮肤,亦偶尔蔓延至臀部、会阴部及阴囊。
以局部皮肤丘疹、红斑、渗出、糜烂、脱屑、剧烈瘙痒,或肛门周围皮肤粗糙增厚、呈苔藓样变、色素脱失、皲裂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作和缠绵难愈的特点。
肛周湿疹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性别,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及肛周皮肤。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了本病,“浸淫疮”“风湿疹”“顽湿”等都是中医学对肛门湿疹的称谓。
中医认为风、湿、热都可导致本病发作,而脾虚、血虚也是常见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急性期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浸淫肌肤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肛门,滞留肌肤所致;慢性期多反复发作,由湿郁化火、耗伤津血、血虚生风所致。
西医认为肛周湿疹病因包括:自身体质易过敏因素;变态反应;肛周疾病;营养失调、消化不良、胃肠疾病;精神与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常将肛门湿疹分为三期: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慢性湿疹:由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
湿疹初起,患部发热、潮红、发痒、肿胀,分布对称,边界不清,可逐渐向健康皮肤蔓延
皮损潮红肿胀,皮肤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但瘙痒剧烈。
皮肤增厚,苔藓样改变,皮肤褪色,有时因皮肤弹性变差而出现广泛的皲裂,常有便后擦血。由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患者常出现烦躁不安等神经衰弱表现。
如果经常出现顽固性的肛周瘙痒及反复发作的肛周红肿、刺痛等症状,最好由专科医生进行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必要时进行肠镜和其他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肛乳头瘤是病理产物,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医生会根据肛乳头瘤的大小,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要根据病情不同时期的发展,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对早期的肛乳头瘤可通过中医辨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中药进行坐浴及保留灌肠治疗,同时可使用栓剂、膏剂进行治疗。
肛乳头瘤的手术时间一般不长,而且目前可供选择的麻醉方式也有很多,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基本可达到无痛手术。
肛乳头瘤手术为择期手术,建议尽量避开月经期择期安排住院手术。
一般手术后我们有多种止痛方案可选择,止痛栓、止痛乳膏、止痛片、止痛针、镇痛泵都可以在必要时使用,所以完全能达到术后的少痛甚至无痛。
一般肛乳头瘤手术后,轻者需要住院2~5天,重者7~10天,整个愈合期大概需要1个月。
仅肛乳头瘤手术而言几乎不损伤肛门括约肌,故不会出现大便失禁。
肛乳头瘤手术切除的创面很小,由于不损伤肛门括约肌,一般不会引起肛门狭窄,少数患者术后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括约肌痉挛、瘢痕体质等会有肛门狭窄的可能,只要进行扩肛治疗多数可以恢复正常。
虽然肛乳头瘤名称带瘤,但它是一种良性肿瘤,基本不会癌变。哪怕它长成生姜状,也和恶性肿瘤的菜花样不一样,当然,为防万一,术后还需要做一下病理检查确诊。
肛乳头瘤手术切除治疗后改变不良的饮食及引起大便干燥等的生活习惯,可避免复发。
有些人误将肛乳头瘤称为“直肠息肉”,实际上两者虽然外表有些相像,但却有本质区别。直肠息肉来自直肠黏膜,位于直肠中、下段,粉红色,质软,不痛,呈圆形,有的有细长的蒂,与肠壁相连接,也有的息肉为广基、无蒂,单发居多,多发者占少数。肛乳头瘤生于齿线附近,有皮肤覆盖,光滑,可有轻压痛,不易出血,质地较硬。肛乳头增生肥大后的形态多样,长度在1~7厘米不定,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小圆锥体或三角形突起,但病程长时,也可能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各种形状,甚者如生姜状,常多个发病。
建议手术当天以半流质饮食为主,术后前三天以清淡饮食为主,煎炸、辛辣、虾蟹、酒和牛羊肉等腥膻热物应尽量不吃,避免影响伤口痊愈。
避免吃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酒、久坐都会刺激肛乳头;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坚持每日便后清洗肛门;积极防治其他肛门疾病;防止便秘和腹泻。
手术当天应避免排便以防引起出血,术后第一天拆除纱布后宜平躺2小时后再下床活动,除非有较强烈便意,术后第二天可以正常排便,但需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及久蹲,以免引起伤口水肿及出血。
术后第一天拆除纱布后,或排便后,没有发现明显出血,可进行换药,换药后如有便意,建议在2小时以后排便,以便药物吸收。
这个应根据抗生素使用原则及患者身体状况和创面大小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术后一个月之内可以进行日常生活运动
一方面,长时间便秘会刺激肛乳头形成肛乳头瘤。
两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区分。肛乳头瘤增生到一定程度会脱出肛门,质地比较硬,一般不会疼痛,也不会出血;混合痔的脱出特别是发生嵌顿后剧痛难忍,质地比较软,多数伴有便血。
可在温水坐浴后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九华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外用药物来快速缓解肛门肌肉的痉挛,减轻疼痛,也可以使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中药来治疗。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肛裂手术主要是肛裂切除并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肛裂切除并纵切横缝术、麻醉下扩肛术。根据目前的临床观察,纵切横缝术的疼痛、出血、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不占优势,侧切术愈合天数短于后切术,但后切术疼痛轻于侧切术。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麻醉下扩肛术,避免了前两种术式中出血、疼痛和愈合时间长的弊端,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在治愈率方面,两者差异并不明显。
完全可以的,只要在混合痔术前充分扩肛,完全可以达到两者同时治愈的目的。
肛裂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麻醉效果好,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零疼痛。
一般来说,肛裂手术麻醉失效后及首次排便时肛门会有疼痛,但这种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多数不需要加用止痛药即可自行缓解。对于个别疼痛敏感的患者,亦可通过口服或肛门塞入镇痛药物或肛门皮下注射亚甲蓝等长效止痛剂或者肌肉注射镇痛药或镇痛泵等方法实现全程无痛。
建议术前1天入院,完成术前抽血、胸片(孕期除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无特殊情况一般第二天即可安排手术,术后一般需住院3天左右。
肛裂术后伤口一般不会结痂,在愈合期间会有淡红色或者淡黄色的渗出液体,这是正常现象,定期更换敷料消毒即可。如果术后伤口出现大量鲜红色血,敷料完全湿透的情况,请及时找医生检查。
肛裂术后建议每周复查1~2次,长期大便粗硬的患者,术后需要继续调整排便情况,避免大便粗硬致伤口延迟愈合、再次损伤伤口或造成伤口出血、感染等。
首先说说肛管的解剖学知识。齿线是分开直肠与肛管的解剖标志,而在其上,是括约肌收缩而成的肛柱。肛柱顾名思义,就是像柱子杵在那里,一般肛柱数量在6~10个,而在柱子之间有个凹陷为肛隐窝(肛窦)。肛窦连着肛腺,门口有层皮瓣为肛门瓣,和它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在肛柱基部的小圆锥体或三角形突起就是肛乳头。
肛乳头是人体本身具有的正常组织,并不是病理产物。不需要治疗。
从婴儿到老年人,不分男女,都有肛乳头。
肛乳头由于各种不良的大便习惯或局部炎症刺激会逐渐增生肥大变成肛乳头瘤。
肛乳头瘤又称肛乳头肥大或乳头状纤维瘤,是肛乳头在肛管局部感染、外伤等炎症或不良大便习惯刺激下增生形成的,大小不一,颜色常呈灰白色,质地略硬,一般不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肛门良性肿瘤。
肛乳头瘤多由肛窦炎、肛裂等炎症刺激引起,再加上长期便秘,排便时间过长、用力过大或腹泻等因素导致肛乳头受到过多刺激而增生,时间一长就会肥大甚至形成肛乳头瘤。
肛乳头瘤是肛乳头增生肥大后形成的异常组织,是病理产物。
最好由专科医生进行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如果伴有黏液血便、腹痛、腹泻等症状,必要时须进行肠镜检查排除肛乳头瘤以外的病变。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肛乳头瘤的病因与肛窦炎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常常互为因果。
肛乳头瘤多为褐色或白色,质略硬、光滑,为小圆锥体或三角形突起,头大有蒂。
肛乳头瘤起病隐匿、病程缓慢,初期时可能无明显不适,或表现为肛门部排便不尽感、下坠感以及排便时因局部损伤而灼热胀痛、肛门瘙痒等。
术前患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需要控制平稳后再进行手术。
手术切口及方式视肛周脓肿类型和范围而定,低位脓肿手术不损伤肛门括约肌,高位脓肿采用挂线引流术,可以保留括约肌功能,由专业医生规范操作一般不会造成肛门失禁。
瘢痕体质患者手术后有可能形成瘢痕疙瘩,造成肛门狭窄,一般患者做肛周脓肿手术不会造成肛门狭窄,术后常规复查可提前发现肛门狭窄的可能。
可以。两者手术不冲突。
手术后一般需要住院5~7天,复查血常规正常、伤口脓性渗液明显减少,创面引流通畅、无明显出血,无其他不适症状后即可出院,但出院后仍须定期复诊及换药。
肛周脓肿为急诊手术,月经期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可以评估后再做肛周脓肿手术。
必要时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中药熏洗清洁止痛,伤口换药使创面引流通畅,如有挂线可考虑使用止痛药。
宜适当饮水,饮食清淡,多吃粗纤维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饮酒;术后可口服缓泻剂使大便通畅,还能用长效止痛合剂以及止痛药栓放入肛门,这些措施基本可以缓解术后疼痛。
多数患者术后1~3天完成第一次排便均可视为正常,少数患者术后3天排便,倘若大便不干,排出通畅亦正常。
肛周脓肿为感染性疾病,治愈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患病,但需清楚再次感染并不是“复发”,就像人一生会患多次感冒,每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和上一次感染并没有联系。
术后宜清淡粗纤维饮食,忌饮酒,忌辛辣、不易消化食物。
术后运动锻炼需手术伤口完全愈合,一般需要1~2个月,具体时间需由主管医师复查后确定。
月经期不建议坐浴,存在阴道、子宫感染风险,排便后清洗干净伤口即可。
一般建议3天左右复查一次,以便了解伤口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创面防止假性愈合。
肛裂主要表现为排便时肛门刀割样或者烧灼样疼痛,便后数分钟减轻,随后再发疼痛,常常伴随出血。
需要由专科医生进行肛门检查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一般通过肛门视诊即可确诊此病。
这个病和大便干燥粗大、肛门局部感染有直接关系,也很可能和饮食作息习惯有关,如缺乏运动,饮水少,喜欢吃辣、牛羊肉火锅、烧烤、酸菜鱼等。
如有便秘,要找到原因积极治疗。
没有。肛周脓肿和痔疮属于病因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肛周脓肿为感染性疾病,痔疮为解剖结构异常性疾病,肛周脓肿发病与否及发病轻重程度与痔疮均不相关。
肛周脓肿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感染,目前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临床工作中发现肛周脓肿男性患者比例更高
肛周肿痛流脓并不是肛周脓肿的独特临床表现,其他疾病也可能有肛周肿痛流脓的症状,如肛周毛囊炎、肛周疖肿、化脓性汗腺炎等,但这些疾病感染范围均不与肛门相通,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目前常根据脓肿与肛提肌的相对位置来分类,可分为肛提肌以上脓肿和肛提肌以下脓肿,根据脓肿所在不同间隙又可以继续细分。
中医对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有不同的命名:穿裆发、坐马痈、跨马痈、上马痈、下马痈、悬痈、臀痈、涌泉疽、脏毒等,现代中医称肛痈。
肛周脓肿是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的感染性疾病,骶前囊肿是发生在骶前间隙(骶骨和直肠之间)的囊性肿物,骶前囊肿的临床症状根据其大小、感染与否而有所不同,伴感染者临床症状与肛周脓肿相似,需要做影像学检查加以区分。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肛门清洁,勤换内裤,便后清洁肛门;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抗病能力,预防感染;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积极防治其他肛肠疾病,如肛窦炎、肛乳头肥大、直肠炎、腹泻、便秘等。
排便后用水冲洗可以很好地保持肛门卫生,可防止擦伤肛门,对预防肛周脓肿有一定作用。
诊断肛周脓肿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专科检查、辅助检查(血常规、肛周或直肠腔内超声、核磁等)确诊,但需与肛周毛囊炎、疖肿、骶骨前畸胎瘤、肛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相鉴别。
肛周脓肿不是自限性疾病,患肛周脓肿后不会自愈,如不予治疗可发展为肛瘘。目前治疗肛周脓肿有效的方式是手术。
肛周脓肿经保守治疗多数无法得到根治,手术治疗为目前较可靠的根治方法。
如长时间未得到根治,肛周脓肿将发展为肛瘘,慢性肛瘘有癌变风险.
针对肛周脓肿,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根治术。医生会根据肛周脓肿分类、严重程度以及全身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选择适合病情的手术方式。
如无明显手术禁忌证,肛周脓肿诊断明确后一般宜尽早手术,如选择“择期”手术可能导致感染加重、手术切口变大,甚至出现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危重症。
术前常规需要做的检查有:血常规+血型、生化、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心电图检查等,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
患者手术前主要需要做好术前检查、肠道准备(清洁灌肠)、术区备皮(剃去手术区域的毛发)、心理准备、饮食准备(忌食辛辣刺激物等),还要购置术后坐浴盆、护垫、一次性内裤以及其他日常洗漱用品。
及时根治肛周脓肿、肛窦炎等肛周感染性疾病,控制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规范肛门直肠手术及操作,避免损伤。
临床绝大多数肛瘘都可治愈,少部分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肛瘘应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予以治疗,如克罗恩病、结核性肛瘘等。
肛瘘反复可能是合并其他疾病、手术、术后换药护理不当、体质、饮食作息等单个或多个因素导致的。
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低位复杂性肛瘘多数可以治愈,高位复杂性肛瘘治愈率稍低,伴有其他导致肛瘘疾病者治愈率进一步降低。
肛周反复流脓肿痛不是肛瘘的独特临床表现,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如骶尾部畸胎瘤感染瘘、骶尾部骨结核、肛门周围毛囊炎和疖肿等。
诊断肛瘘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专科检查、辅助检查(血常规、肛周或直肠腔内超声、核磁等)确诊,但需与化脓性汗腺炎、骶尾部畸胎瘤瘘、晚期肛管直肠癌、肛门周围毛囊炎和疖肿鉴别。
肛瘘急性炎症期宜及早手术,慢性肛瘘多数可选择择期手术,但一般不宜拖延太久;少数肛瘘合并其他疾病需要综合评估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肛瘘急性炎症期可有全身感染症状,可能发展为败血症、脓毒血症,进而危及生命。慢性肛瘘迁延不愈,病变部位长时间接受炎症刺激会有癌变可能,因此肛瘘应尽早治疗。
虽然肛瘘多数由肛周脓肿未愈发展而致,但并不意味着肛瘘比肛周脓肿更严重,肛瘘非活动期临床症状反而较轻。
保守治疗可能会导致肛瘘迁延不愈,影响生活质量,手术是目前根治肛瘘唯一有效方法。
与肛周脓肿术前检查基本相同,可参考肛周脓肿术前检查及准备。
术后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镇痛泵或其他止痛药,一般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不必过于恐惧。
手术伤口完全愈合所需时间和手术切口深度、大小、个人体质、营养状况、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相关,一般愈合时间在1~2个月。
低位肛瘘手术不损伤肛门括约肌,高位肛瘘采用挂线引流术,保留括约肌功能,由专业医生规范操作一般不会造成肛门失禁。
肛瘘手术与肛周脓肿手术方式类似。瘢痕体质患者手术后有可能形成瘢痕疙瘩造成肛门狭窄,一般患者做肛瘘手术不会造成肛门狭窄。术后常规复查可提前发现肛门术后狭窄。
手术后一般需要住院5~7天,经复查血常规正常、伤口渗液明显减少,创面引流通畅、无明显出血,无其他不适后即可出院,但出院后仍须定期复诊及换药。
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中药熏洗清洁止痛,伤口换药使引流通畅,如有挂线可考虑给予止痛药;合并其他疾病者需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一般不会复发,但无法根治。通俗地说,痔疮术后就相当于补完的车胎,日后车胎使用过程中,也有破损的可能,更何况,痔疮术后作息、饮食的调理,基础疾病的治疗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去除诱因才是“常痔”久安的关键。
痔疮不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它主要与个人体质、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有关,所以,一般不会传染,但往往饮食、生活习惯比较相近的人,患病的概率相似。
术后便秘多为一过性的,可能由精神紧张、饮水少、活动少等引起,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必要的通便处理并且增加饮水、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揉腹、适当活动即可恢复。
痔疮属于肛门良性疾病,据多年观察,痔疮本身是不会癌变的,但由于痔疮和肠癌患者的部分症状相似,因此需要由专科医生检查来甄别。
是的,便血是痔疮的常见症状,由于不痛,很多人长期不予理会,痔疮长期慢性出血,会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面色蜡黄或苍白、头晕、乏力等。同时痔疮也可能出现急性的大出血,导致贫血或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两者相互影响。一方面,便秘会引起痔疮。便秘时,干燥粪便压迫直肠以及排便时腹压增高,直肠肛门静脉回流受阻,久而久之则容易发生痔。另一方面,痔疮可加重便秘。痔疮疼痛会使人惧怕排便,使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重吸收从而又加重便干、便秘。
不是的,两者都可能引发或加重痔疮。腹泻可以使腹压增高,肛门直肠充血,直肠顺应性降低,周围组织发炎,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断裂,所以也同样可以诱发痔疮。
两者可以从疼痛、脱出大小、有无便血方面进行鉴别
两者都常见便血的症状,但肛裂的便血一般都伴有节律性的肛门疼痛,且出血量较少,一般没有脱出,而痔疮的出血一般疼痛较轻或无疼痛,可伴有肛门肿物脱出。
提肛运动是指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然后缓慢地放松,一提一松就是提肛运动。站、坐、行均可进行,每次做提肛运动50次左右,每天做3~5次为佳。提肛运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发生痔疮等肛周疾病。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痔疮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口服、坐浴熏洗、湿敷患处、针灸、艾灸、耳穴压豆、中药热奄包外敷、腕踝针等。
肛瘘是肛门周围的感染性疾病,多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少数由其他疾病导致,常形成与肛门皮肤相通的异常通道。临床症状主要有肛周反复流脓、疼痛、潮湿、瘙痒,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排便困难。本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5~6):1。中医称本病为肛漏。
肛瘘多数由肛周脓肿未愈发展而致,少数为其他疾病并发。肛瘘发病与否和痔疮没有必然关系。肛腺感染是目前公认的形成肛瘘的最主要病因,约95%的肛瘘由此引起,另有少部分由手术、外伤、注射、灌肠等损伤肛管直肠,或由结核、放线菌感染,或由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等疾病并发所致。
骶尾部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骶尾部肿瘤以肛内或骶尾部分泌流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和肛瘘临床症状类似,临床可能误诊,需要做相关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据文献记载可判断我国早在宋代已有治疗痔瘘病的专科,宋代《太平圣惠方》云:“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疼,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
开塞露只建议用于大便干硬难排时,建议术后尽量自行排便,这样对恢复肛门功能、防止肛门狭窄都有很大益处。
长期大量服用止痛药可能会导致成瘾,但术后短期(不超过7天,通常为1~3天)服用的止痛药物一般没有成瘾可能。
在疼痛早期,短期适量止痛药物的及时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带来良好的止痛效果,又可以避免疼痛带来的神经损伤、内分泌失调,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等,但长期大量使用止痛药不仅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多数止痛药还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症状,所以有慢性胃炎、肠炎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服用。
术后复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才能让伤口尽快恢复。出院后一周是适应期,建议一周内复查2~3次,后面病情稳定,可以改为每周复查1~2次,直到伤口痊愈。
手术后的第一天,由医生取下伤口的敷料后,建议患者回房间平卧半小时,如果无出血、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的话,就可以尝试下地活动了,适当活动对胃肠功能的恢复和精神状态的调整都很有益处。
术后早期伤口瘙痒有可能是药物或者胶布等引起过敏,可及时咨询医生,去除过敏源即可。另外,术后伤口恢复期,神经末梢异常发电会产生瘙痒的感觉,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持续1周左右,切忌抓挠,可以用中药或温盐水坐浴来缓解瘙痒,必要时可以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止痒。
术后伤口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便中带血是常见的,量少者大多可以自行停止,无须处理。注意尽量避免大便干燥,防止过度用力排便撑裂伤口。但如果持续出血、量较大,请立刻就近就医,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有:①术后早期由于伤口静脉回流受阻,出现水肿现象,一般术后1~2个月随着伤口愈合,静脉回流恢复即可逐渐平复;②伤口肉芽过度增生导致,需要主管医师及时修剪;③较大的痔疮以及体质较差的患者,切除范围不宜太大,需保留部分皮肤以保障肛门功能,因而出现皮赘,也就是小疙瘩。
建议手术当天以半流质饮食为主,减少粪便残渣形成,术后第一天就可以清淡饮食了,但煎炸、辛辣和牛羊肉、虾蟹、酒等腥膻热物应尽量忌口至伤口痊愈。
术后中药熏洗伤口,用温热的物理作用以及药物的化学作用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建议每天两次,每次温热坐浴10分钟左右,温度不宜过高,以患者舒适为宜。
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术后中药坐浴可以达到清热解毒、止血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适当的坐浴清洗不会引起伤口感染。
月经期间最好不要进行中药熏洗治疗,熏蒸的温热效应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血管扩张,更易造成病菌的侵袭和月经量增多。
痔疮术后一般每天消毒换药1~2次即可,术后换药也是检查伤口的过程,不换药可能引起伤口感染或者愈合不良得不到及时纠正,但过于频繁地消毒换药刺激伤口同样会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
一般情况下,换药后2小时内排便可再次换药,2小时后,药物已发挥作用,不需另行换药,便后用温水将伤口冲洗干净,保持伤口清洁即可。
围手术期间抗生素可预防性使用1~2天,一般不宜过长,以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功能。
术后两个月内不建议剧烈运动,在这期间跑步、举重、同房等都有诱发伤口出血的风险。
这是很不好的,直肠有重吸收粪便水分和毒素的功能,几天后,大便会在直肠中变干变硬,到时大出血和疼痛风险都增加了,此外,毒素的过多吸收也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
进手术室前已排过大小便了,麻醉加手术时间一般1小时左右,手术结束时肛门创面上填塞了止血敷料,随着麻醉消退,肛门可能因为受到刺激有想排便的感觉,有的患者还可能是因为紧张产生便意,所以想排大小便一般是一种假象,因此,尽量不要过早下床排大小便,如果便意难忍想拔出敷料,要经过医生同意。
术后小便困难主要是由于麻醉使膀胱括约肌收缩无力所致,紧张的情绪会平添尿意,所以要尽量放松情绪,此时尽量少饮水,可以由人搀扶去厕所尝试,在此期间可以打开水龙头听流水声、用冷热毛巾交替敷小腹部或花洒温水冲洗小腹部促进排尿,效果较明显。如果仍无法排出小便,应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一般不会,术后早期排成形的软便有利于肛门功能的恢复和预防肛门狭窄,排便给伤口带来的损伤比较小,但如果大便干硬而用力排便,有可能会出现伤口裂开而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手术当天和手术后第1天不建议排便,术后早期排便会增加伤口出血的风险,手术后第二天排便应为最佳。
现在痔疮手术对肛门括约肌几乎不损伤或损伤很少,只要是正规医院的手术一般不会造成大便失禁。
一般不会,术后早期排便可以很大程度减少肛门狭窄的发生,个别环状混合痔患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括约肌痉挛、术后瘢痕挛缩等都会有狭窄的可能,但只要规律复诊,必要时进行扩肛,完全可以恢复。
痔疮的手术方式很多
常说的微创手术是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的,一般是指PPH、RPH、TST等器械手术,微创秉承的是相对来说创伤小、痛苦少的手术理念,而不是特指某一种手术方式,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态、经济因素等综合考虑手术方式的选择。
痔疮的手术时间一般不长,手术全程麻醉,而且日前可供选择的麻醉方式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会尽量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零疼痛。
目前经期会不会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仍存在争议,但经期难免对女性生理及心理产生影响,所以对于急诊手术,无法选择日期,但对于择期手术、日间手术,尽量避开月经期安排住院手术。
不会的。现在很多医院已经实施了无痛病房管理,手术后我们有多种止痛方案可选择,止痛栓、止痛乳膏、止痛片和止痛针、镇痛泵都可以在必要时使用,确保术后的少痛甚至无痛。
建议术前1天入院,完善术前抽血、胸片(孕期除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无特殊情况一般第二天即可安排手术,轻者术后3~5天,重者7天左右伤口恢复良好,就可以出院了,总的恢复期为1个月左右。
术前清淡饮食,充分休息,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要控制平稳后再进行手术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是否有基础病、有无并发症及患者的需求综合判断,具体情况请咨询专科医生。